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上一课我们从《父亲的谜语》一文中,感受到了含蓄、深沉的父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份执着、坚韧的母爱。(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
2、读题,质疑: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二、整体感悟
1、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归纳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他“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品读分析
1、讨论解决: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参考:
(1)因为这是个盲孩子,所以对母亲的爱是“看不见”的。
(2)这是个夏季的傍晚,“看不见”也隐含着故事发生的时间。
(3)文中没有直接写母爱,而是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不寻常的爱。
随机解决:
Ⅰ、那妇女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
Ⅱ、她为什么顿了一下?我为什么怔住了?我又为什么沉默了?
Ⅲ、体会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感情,再用“安详”造句。
①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笑着。
②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③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4)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切的、伟大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注:交流到某一点时,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理解、朗读、体会。
四、质疑解难
默读、质疑。
预设:1、男孩打累了,为什么“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
2、“我犹豫了一下”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长辈的关爱。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2、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22、看不见的爱
陪伴、鼓励
妈妈 盲孩子(打中了目标)
“总会打中的”
23、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 能自主识字,积累词语,理解“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等句子的含义。
2、 能根据课后“学习小建议”自主阅读,知道课文描写了小男子汉“吃饭爽气”、“崇拜父亲”、“要求独立”等事;知道这是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
3、 了解文中小标题的作用,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以“他真是个男子汉”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等句子的含义。
2、解文中小标题的作用,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以“他真是个男子汉”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会男子汉形象。
1、体会父母对孩子慈爱的目光。
⑴请学生概述《父亲的谜语》和《看不见的爱》两课的主要内容。
⑵教师引语总结:亲人们用慈爱的目光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作家王安忆也同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出示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齐读课题)
2、作家以姐姐的孩子为主人公,塑造了一个普通的男孩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男子汉气概。
(板书:男孩——男子汉)
二、品词赏句,细品男子汉气概。
1、梳理作家的写作思路。
⑴自读全文,思考:作家通过哪几个方面写了小男孩的男子汉行为?
⑵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对食物、对父亲、对独立。
2、谈谈对男子汉的个性见解。
⑴你们觉得作家笔下的小男孩是不是男子汉?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事例谈谈看法。
⑵随机交流反馈,用一个词概括小男孩的男子汉行径 。
预设1:对食物——
(写了四件事:①吃小笼包子;②编谜语;③吃大拇指;④想去少林寺。)
(关注)通过保姆之口,概括了小男子汉吃饭的特点——爽气。然后用略带夸张的语言具体写了小男子汉“吃”的特点、样子。吃饭的特点:量很多,范围广,吃得极有滋味。“什么都要吃”具体说明了范围广,“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则从侧面生动表现了“有滋味”之“极”。特别是“当实在不能吃了时候,他便吃自己的大拇指,吃得十分专心,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一句,还有与大人们的对话,能否去少林寺一段,真令人忍俊不禁,指导学生着重朗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教案网,教案大全 - 小学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