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态建设
1.神武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农业活动。
巩固练习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是 、 、 ,
作业
必作题
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之一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1) :黄土结构
(2) :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
人文原因:(3)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 保护
(4) :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选作题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有: 、 、 、 。 www.xuexue6.com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5.通过分析“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长江对本区经济地带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3.正确理解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会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
4.通过对“H”型经济地带格局的认识,进一步分析本区位置的优势,从中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联系的重要意义。
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
1.长江的位置和范围,气候特点,正确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
2.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资料片:欧洲的莱茵河畔(主要介绍河流周围的经济地带);资料:有关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和意见(学生课下准备)等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明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等三城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
4.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的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知识,认识到本区特有的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可以发展本区经济,形成我国著名的长江经济带,而且由于本区的特殊的位置条件,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学习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