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水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每年都把青年干部的培训作为县管主体重点班次认真加以贯彻落实,9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二个月以上的全脱放青年干部培训班,143名青年干部通过培训学习,绝大部分成了单位的工作骨干,其中34名青年干部还走上了县管领导岗位。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优化全县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在选人上,突出“优”字,注重与县管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相结合
98年,该县首次举办了为期二个月的全脱产青干班,这是在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要求和县委提出建设经济强县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因此,在培训班酝酿之初就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比较严格的选人条件:一是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二是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前学历);三是在单位或部门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在选拔程序上,坚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单位党组织集体讨论、组织部门把关、县委审定四个步骤,切实把在各行各业有一定基本素质和培养前途的人选拔到青干班上来。首期44各学员来自28个部门和16个乡镇,平均年龄32.9岁,其中本科学历的12名,党员35名,担任本单位中层领导干部的39人。为了更进一步拓宽选人的视野,2000年初,县委组织部对年龄35岁以下,原学历大专以上的毕业生现状进行了普查,摸清了877名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大专以上毕业生信息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各单位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共精选出了前学历大专以上、年龄35岁以下的第三届青干班学员50人,这个班平均年龄28.04岁,30岁以下的占74%,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占32%。与前面两届青干班相比,年龄更轻、文化层次更高。由于在选人时就考虑到培养后备干部的需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选拔程序,保证了各届青干班学员都是同层次青年干部中较优秀的人员,不但为办好青干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调整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143名青年干部都适时充实到县管后备干部队伍中。
二、在内容上,突出“补”字,注重与培养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相结合
青年干部文化层次比较高,工作业务能力比较强,但平时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同时由于受到行业限制,社会接触面不广、知识面不宽,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组织。
(1)细化理论学习,在提高理论素质上下功夫。理论是行动先导,理论上成熟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青年干部担负着新世纪的建设重任,不能只凭经验方法办事,必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连续三届青干班,我们均开设了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科学、法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开辟了多种渠道,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一是突出重点,展开专题讨论。根据所学课程,每门课都列出一两个重点,组织专题讨论,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十五大的灵魂”、“三观”、“青年干部必备素质”等,通过讨论,学员普遍反映,对许多理论的观点理解更明了,印象更深刻。二是强化记忆,组织答题。结合教程,组织学员自编理论学习知识题,发至每位学员,一段时间后,每组随机抽取三人进行竞赛。三是自学原著,写出体会。除课堂安排学习的理论课程外,我们还要求不员自学《邓选》第三卷、《共产党宣言》等伟人的原著,并针对某一专题写出体会文章。
(2)深化信念教育,从自身价值定位上来引导。培养和使用什么样的干部,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是完成新世纪战略任务的关键。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加强对青年干部信念宗旨的教育,开设了“三观”、“三讲”、“三个代表”、“反腐倡廉”等讲座,组织学员到梅园新村、雨花台及县烈士陵园凭悼烈士,宣誓铭志,使广大学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不辱使命,做到实现自身价值与为人民服务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Tag:党政报告,党政办自查报告,党政办调研报告,报告总结计划 - 党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