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盐产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以清江盆地的樟树市和新干县为重点,会昌盆地的会昌县为补充,重点发展制盐工业、两碱工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把江西建成产业布局集中、企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良好的盐产业基地。到20**年,全省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制盐能力控制在300万吨左右,离子膜烧碱产量达60万吨,纯碱产量达80万吨,聚氯乙烯产量达60万吨。
(二十)多晶硅产业。坚持高位切入、抢占优势,围绕多晶硅料、多晶硅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辅料耗材配套等四个发展方向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多晶硅光伏产业基地。到20**年,全省多晶硅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多晶硅料生产能力达3500吨、多晶硅片生产能力达10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500兆瓦。
(二十一)有机硅产业。在稳定扩大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龙头、五条路径”的发展格局,即以有机硅单体为龙头,以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硅氟结合为重点深加工产品,把江西建成全国性的有机硅产业基地。到20**年,全省有机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省内深加工比重达到60%以上。
(二十二)陶瓷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千年瓷都”品牌效应,加快窑炉改造,扩大燃气利用,推进原料标准化,重点发展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业用陶瓷等三大系列产品,进一步建设好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和国家级日用及建筑陶瓷研发中心,全面提升陶瓷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把江西建成全国陶瓷文化最浓、专业化程度更高、协作配套能力更强的独具竞争力和优势的现代陶瓷产业基地。到20**年,全省陶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日用陶瓷完成产量19亿件,建筑陶瓷完成产量6300万平方米,工业用陶瓷完成产量150万吨。
(二十三)水泥产业。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优势和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国家鼓励建设的日产熟料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水泥干粉砂浆和高性能预拌混凝土,积极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到20**年,全省水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水泥产量达到6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
积极促进其他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配置、集约利用资源,以延伸产业链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好的应用产品为主导,培育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其他非金属矿产业。
四、依靠科技,增强地质工作和发展矿业经济的创新能力
(二十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按照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视地质科技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省地质勘查科技创新体制。支持开展地质勘查项目的科技攻关。开展赣中(碰撞混杂)坳陷带断裂-岩浆岩地质特征与矿产研究、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区划和资源潜力预测、萍乐坳陷带推覆体下找煤等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重要矿产的攻深找盲理论研究和勘查技术工艺水平。研究开发推广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及提高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回收的新技术、新工艺。继续实施数字江西工程和“金土工程”,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广泛利用3S现代信息技术。完善1∶50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重砂以及矿产勘查等数据库系统。加快分析测试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改善和更新地勘队伍的技术装备。
(二十五)重视地质教育。积极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招生、师资、教学硬件等方面加强我省地质高校建设。在年度高校招生计划中,要适当增加我省地质类院校专业的招生计划指标,保持合理的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质类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共建。奖学金和资助贫困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并自愿到地质勘查第一线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二十六)加快地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开发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改善野外地质人员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等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和引进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