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作补充。同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师生共同评价。
4.熟练朗读。
三、创设情境,引导扮演
教师假想情景,呈现给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创意表演练习。(假设情境如下)
1.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
2.假如你是联合同代表,当接到中国人民赠送的造型占朴、工艺精湛的宏伟杰作时,你会怎样说?
3.当一个不认识世纪宅鼎的人向你咨询有关情况时,你怎样帮助他?
4.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给家长,、
(情境的设计,融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合作交往为一体,体现综合性、实践性。)
四、汇报表演,互相评价
结合汇报、同学选择的扮演情境,对扮演者进行评价,促进提高,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五、教师小结,畅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结合课文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世纪宝鼎的艺术价值和深刻寓意、 www.xuexue6.com
24 * 清明上河图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从这幅画的内容、特点中,体悟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
绘画技艺的高超。 .
2.感情朗读课文,并随着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难点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有极高的造诣,加上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
活年代较远,学生要把握画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重点
学习文章表现的方法,边随着课文的描述边展开想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再小组互检。
2.指读,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主要写的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默读,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懂得了什么?
如学生回答:通过读课文,了解到全图从左到右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的是桥周围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的是繁华的街市景象;《清明上河图》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杂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这件作品在我国绘画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等等。
二、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1.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渎书,用笔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提出,共同研讨:,
(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读的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分析理解能力,读的任务完不成。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积累感悟。)
2,整理归纳疑点。
①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为什么“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有一条船装满粮食,—些人正忙着搬运”‘;
②为什么把——座拱桥比做“飞虹”?
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真的能听到“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吗?说明了什么?
④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怎么能安排下五百五卜多个人物,五六十匹各种牲畜、二十余辆不同车、船等,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⑤开头、结尾有什么关系?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合作学习,共同学习
三、美读欣赏,感悟。
四、教师总结。
五、板书:
25 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懂得办事要因地制宜,不能死守公式,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朗读、背诵课文,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4.用自己的话讲述二则寓言故事。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续写,
难点
1.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重点
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懂得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任意夸大或假想都是不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