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全面实现“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增加和办好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各类人才能力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新世纪千名人才工程”,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的适应我市“两业一城一市”建设需要的党政人才。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对党政人才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地选派到党校、高等院校参加政治理论、政策法律法规、WTO知识、现代行政管理和各种新知识的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3,力争三年内党政干部全部轮训完毕,三年内党政正职领导全部达到大专及其以上学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熟悉企业法律法规、有开拓创新精神、懂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培养。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机制。有计划地选派部分骨干外出学习考察或到对口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在三年内培训企业管理人才150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市“两业一城一市”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急需的旅游业、竹产业、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环境资源保护、服务业和信息业等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继续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离制度,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库,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基金,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培养一批政治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学术带头人。
4、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抓好乡土人才的综合协调、统筹规划、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完善机制等工作,与全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我市“两业一城一市”建设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制定和完善向乡土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使乡土人才开发真正纳入人才工作管理范围,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系统。计划五年内培训乡土人才10万人(次)。充分发挥“土专家”的作用,有力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实施“科教兴赤”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综合基地,探索初中教育“3+1”、“3+X”办学新路子;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竹业开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等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和发展优势产业的急需人才。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坚持人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积极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制定并完善带薪学习、定期进修、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出国深造等多途径的培训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加强我市党校、行政学校、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基础设施投入,在20**年前建成我市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教育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各类人员在职进修和报考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
3、积极引进省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制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办法,开辟引进省内外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出台和完善引进优秀人才优惠政策,落实相关优惠待遇,逐步建立“一站式”引进人才服务窗口;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鼓励省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合作研究以及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以柔性流动方式来赤工作,为赤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