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要按照有利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制定出规范化、系统化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规范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以形成党组织与党员联系密切,流动前、流动期间、流动后各环节全面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齐抓共管,教育和管理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使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有效,努力做到流动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员意识明显增强,纪律观念明显加强,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2.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3.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责任和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一)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对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市场等,可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受乡镇(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3名以上正式党员集体外出到同一地点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外出时间较长、人员相对集中、地点相对固定的,应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建立联合党组织,对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实行统一管理。流动党员较多的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可以建立外来党员联合党支部,统一管理辖区内难以落实组织关系的外来党员。拓展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新社团组织的党的基层组织,要主动承担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协助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要建立外出请示制度,流动党员必须先提出申请,由所在支部报基层党委造册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党员外出前,所在的支部要认真负责对其进行教育,提出要求,掌握外出党员流动去向,指定联系人。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应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按规定登记党员外出时活动情况及现实表现。
2.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要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安置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保机构和各乡镇(街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村(社区)设立流动党员活动登记站,指派专人负责,做好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要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个流动党员独立建立档案,把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登记,对流动党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随时反馈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