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主要凭感性直观和敏锐的直觉而非通过逻辑把握事物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得到的知识是整体的,而非分析的;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往往也是表面的,不深刻、不精确的,不易得到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方面的系统知识,有的还可能是似是而非的。
长期以来,这样的思维特征,不仅使我国未能产生康德、黑格尔这样的世界级大思想家,也使我们很难真正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国思想界、学术界鲜有创新观念,“术荣学萎”——在古代就有极为丰富的各种实用技术,但在科学上重大发现却不多见,更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重大的科学理论。
因此,我们要想有大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向抽象思维的根本转变。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之一: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参考资料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令。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详见《人民日报》20**年1月10日。
《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20**年1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2020年)》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和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指出了实施《规划纲要》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关系(经济与科技、政府与市场、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统筹兼顾与保证重点、近期与长远)。详见《人民日报》20**年1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制定配套政策,激励自主创新;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详见《人民日报》20**年2月10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民日报》20**年1月9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写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2020年)〉发布之际》:《光明日报》20**年2月10日。
《自主创新的时代蓝图——写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际》:《科技日报》20**年2月10日。
教学参考之二:
建国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科技大会
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传达了毛泽东“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1962年,全国的科研机构从1956年的381个增加到了1296个,科研人员从6万多人增加到20多万人。这一时期,我国在油田研发、原子弹研制等许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会后,“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此后,长征运载火箭、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家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此后,纳米科学、基础软件、载人航天、基因组研究、“中国芯”等一系列科技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