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原因:A.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了他们的事业心和爱国热情。
C.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②影响:A. 无产阶级壮大——促进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B. 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因而在政治思想上迫切需要一个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所以经济上近代化为政治上的近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二)政治上:打破封建专制,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外交机构近代化:
职权:主管外交、通商、税收,后有筑路、开矿、买造军火、畴饷、海防,总揽一切外交事务。
其地位和影响超越六部,并不在军机处之下,成为清政府一个重要的决策机构。
2. 清朝从专制到“民主”的道路:
(1)戊戌变法
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19世纪末,康梁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并采取了积极行动,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但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实行“新政”。
(3)辛亥革命:1919年前近代化历程中最伟大的历史事件。
政治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第一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三)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的道路。
1. 地主阶级“救国”(自救)主张的演进:
(1)“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焦点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
原因:①社会原因:鸦片战争是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对东西方差距的认识不可能深入。
②个人原因:林魏同属地主阶级“补天派”,思想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师夷长技以自强”
60年代,洋务派透过“尖船利炮”看到了中西之间更多的差距,“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
洋务派从“求强”到“求富”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中国封建传统重视军事镇压力量,鄙视轻视工商。“求富”思想打破了这一传统,把工商也作为立国护国之本。
2. 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
(1)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天朝田亩制度》)、后期的《资政新篇》。
(2)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
教训:以上两次运动失败都是由于理论的落后(空想性、盲目排外)和阶级意识的局限性(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导致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两次运动对近代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的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3. 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指出中国富强的出路在于变革政治制度。
(2)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阶级保持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斗争中妥协性更大一些,走的是改良的道路。
Tag: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如何学习历史,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