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即阅读课文寻找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实际上多数学生早已预习并阅读了许多课外历史材料)。《中国校园文学》里写道:“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多数具备了积极阅读的能力,极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
(三)记,就是标记教材的重要内容,或拓宽编撰,或记录疑难、或背记要点,有必要应展开讨论与争辩等,比记得简明扼要,比记得丰富多彩。这样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和人文素养。
(四)展,就是把所读、所记、所思以及争论中所得进行展示,这是本节的重头戏。顾炎武谈学习时说过;“博证、贵创、致用”,即学习要广征博引,贵在创新,结合实践运用。学生经过自渎、标记并阅览了课外有关铁木真、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行记》等故事,差不多都能正确把握教材要点。我首先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个人知识展示,给他们一个自由创新的平台,使之能无拘无束,敢于大胆的想,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可分别写在纸板上;或指定两个学习小组分别在黑板上边讨论边书写)。这样能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宽广。此法可能有个别学生偷懒,只听不说,我发现后就个别设问。总之,这样可使每个学生当堂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www.xuexue6.com
下一步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可轮流坐庄…)把本组疑难、独创或新发现提出来在全班展示,这样做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难问题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只以辅导员的身份极力捕捉“新”与“异”。这时可能有人会提出:“文天祥抗元正确与否”的问题,需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如:忽必烈在当时政治经济基础上发展壮大,建立元朝完成国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文天祥是明末朝廷重臣,封建忠君,要力挽垂危王朝,对外民族进行坚决斗争,也是人性使然,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凛然正气的汉民族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这时可组织学生争辩:假如你是文天祥,假如你是忽必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对于“行省制”这一难点,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的目的及作用是什么?假如你是元政府,你为什么建立行省制?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弄清:它开创了我国省级政区的划分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了对西藏、台湾等地的管辖,使当时民族之间进一步融合,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关于民族融合方面,应参照课本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汉人到边疆会起什么作用?少数民族到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外国人同汉、蒙等族长期相处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等。通过主动探究自然得出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第三步是小结,让学生争辩补充去做。这样既能培养概括能力,又能使之进一步掌握重点。最后评出优秀者予以表扬,这样更能激发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意识,培养探究习惯,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
(五)验收,即反馈验收。目的是检查应用实践能力。美.詹姆斯说:“只有让学生把单一的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实践,达到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育思想、训练技能之目的。我主要采用问题式,屏幕依次打出:
1、成吉思汗属于哪个少数民族?他的名字?为什么坚强、机敏?(能突出重点、加强记忆、并学习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2、元朝怎样建立?南宋何时灭亡?(使其捋清时间、弄清人物、对付考试填空题。)
3、 对文天祥的诗怎样理解?(使学习其精神,发扬民族正气。)
4、元世祖时社会经济与对外交往有何发展?(使进一步掌握元朝经济繁荣昌盛的原因及表现,从而确立元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Tag: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教案,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