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设问似乎与本课内容无直接关系,但身临其境考虑民族危亡,并用这样一种自然实在地表述形式,肯定要比问“你身处那个年代,你怎样挽救民族危亡”更贴近初中学生,更能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青网史海泛舟、中国文物信息网、陕西历史博物馆),并以各种形式展示,如时事报道(查找当时有哪些报纸)、诗词朗诵(可英雄诗词、可自已创作)、影视片断、漫画、故事精彩片断对白等。
活动可根据学生情况,形式多样,也可单一形式,注意突出官兵及广大人民、大陆及台湾人民的斗争,并点出这些斗争使列强灭亡中国的野心不能得逞。这样,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活动施展才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大目标有机融合。
案例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读漫画,古今联系,关注现实。
两岸关系不容乐观,时事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展示当前讽刺台独的政治漫画,结合课文插图,古今联系,从漫画和图片中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案例4: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战败原因(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读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的数据资料,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教材关于两次侵华战争的讲述侧重于背景及结果影响,而对战争失败原因未作具体介绍。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资料。查找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教师就这一问题的解答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全面分析;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要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等等。这样,通过失败原因的解答,学生自然感受到工业文明带给中国的强烈冲击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阅读背景资料,讨论中国战败原因。如果学生查找资料有难度,可由老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供学生讨论。如关于军备,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www.xuexue6.com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小结: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三课时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学建议:导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Tag: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教案,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