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段除了对学生的预估之外,还应明确这里的象征意义仍然是委婉的,不是直接点明的,暗写“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治理华北平原”。这一层面已是由“树”到“人”,即由“形”到“神”。象征手法到这里已经是很明确了。)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活动:整体进行
(学情预估:到这一段学生是应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不是委婉的象征,而是直接肯定的。主题思想到这里已是不言而喻了。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松树的风格》选段,体会象征方法的运用(屏幕展示选文内容)
活动:全班齐读
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学情预估:学生是明确运用象征方法的,而且应该能说出松树的象征意义。松树的风格象征共产主义风格。因选文内容与本文很相似。)
五、作业设计:
1、以“小草”或“松树”为题,写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
(说明:设计此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是否掌握了象征手法,也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背诵课文5至8段
(说明:这几段是重点语段。不但描写细致,而且突出了主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石 榴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ué) 枯瘠(jí) 玛瑙( mǎonǎo ) 琢成(zhuÓ) 犀利(xī)
劈刀( pī) 皓齿(hào ) 束缚( fù ) 唾津(tuò ) 潜溢(yì)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
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