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进行,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1、 组织学生比较课后探究练习二句子中加点词语和括号中的词语,说说加点词语用的好的理由。
2、 教师简评并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比较、辨析、
讨论、交流
找出其他词语加以辨析。
2 语文活动
这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
1、同学们根据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身份(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确立几个研究方向,畅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一些收获或有价值的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地质学家可上网查找解决。
(2)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的感觉,他也会以另一面露出他狞狰的脸孔。近几年来不断袭击人类的沙尘暴正日益困扰着我们……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他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地质学家上网了解一下情况。
(3)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旅行家可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谈“沙漠中的求生之法”。
(4)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物学家可上网了解。
(5)关于沙漠还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故事,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一起研究。
指导链接网站
1几个较好的搜索引擎:WWW.BAIDU.COM 百度 www.GOOGLE.COM
2供选用的几个关键词“沙漠”、“图片”、“沙漠求生”
3几个较全面收录沙漠相关知识的网站
http://www.gsdcri.com 甘肃治研究所
http://www.xjb.ac.cn中科院新疆分院
http:/www.idm.cn新疆沙漠研所http://www.duststorm.com.cn中国沙尘暴网
1、 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沙漠问题提出疑问,确定研究主题。
2、上网操作
(1)浏览相关网页,分组分工解决问题。
(2)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3、交流共享
3、 小结:沙漠里真是这样荒凉可怕吗?不,科学家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3、 小结:学完本文,并结合了解的课外知识,请你给“法显、玄奘”写封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