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政府雇员制。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府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对部分专业性较强、层次要求高的职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专门人才,特聘为政府雇员,对特聘雇员采取合同形式进行管理,根据职位类别和层次确定相关待遇。
2、深化企业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按照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的建设目标,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职务终身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方式,推行企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出资人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和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的现代企业用人制度。
3、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全市事业单位建立分类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逐步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大力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聘任、选任、委任等多种形式选拔任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推进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保证新进人员质量,优化队伍素质;加快人才服务社会化进程,实现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向全员人事代理的转变;紧密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岗位设置、合同管理、聘期考核、人员分流、争议仲裁等相关政策,实现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通过全方位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潜能
(一)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进一步深 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造。
强化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基本工资制度,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将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拉开收入分配差距。鼓励设立特聘岗位,收入分配向特聘岗位倾斜。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促进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单位收益分配。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单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应从净收入中分别按不低于25%或35%比例提取奖金,一次性奖给科技成果拥有者或转化实施者。在企事业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试行年薪制,大力推行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职务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探索对党政机关的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职称、工资、津贴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地区津贴制度,把住房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地方性补贴等纳入工资收入,保持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
(二)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制定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规范奖励名称、评选条件和选拔程序。设立**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模范公务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优秀农村人才等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坚持物质激励、成就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人才服务质量
要通过不断地发展事业,增强人才的感召力,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人才的吸引力,通过优化人才服务,增强人才的凝聚力。
(一)搭建广阔的创业平台。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特别是要通过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链和企业族群,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吸引、聚集、培育人才,形成水电、化工、旅游、食品、建材、生物工程等主导产业人才群体,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联动、同步推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