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开拓创新,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根本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内容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我们要高度重视,正确把握,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从20**年6月启动以来,在很多省、市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从我市的情况看,我市文化艺术产品创作水平的提高滞后于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的规律;文化的布局结构不够合理,不利于实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艺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待改革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繁荣文艺事业。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文化要创新,就必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从小文化的观念向大文化的观念转变,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单纯的文化事业意识向文化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意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社会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转变。(3)坚持“两手抓”。即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通过政事、政企分开,事转企,进行现代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真正的现代文化企业。力争把大多数文化企事业单位改组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4)对文化单位的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对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尚不具备面向市场的,要按非营利性机构进行改革,财政要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要深化人事、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代表国家、省、市艺术水准的重点院团,一般性院团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面向市场的艺术生产力,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统一,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艺术生产和演出的新路子。今年的重点是事业单位的改革,要继续推进“三团合一”改革,力争有新突破。(5)做好“四个结合”。即文化体制改革要与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机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要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机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要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有机结合。
2、要统筹协调,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工作贵在发展、重在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着重把握“三个协调”:一是条块要协调。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各辖区。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支持和保障;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二是要城乡协调。既要重视城区文化建设,更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在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建立立足基层、面向大众、覆盖全社会的文化工作网络,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三是软硬件要协调。既要积极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居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用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又要加大硬件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文化活动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质量。具体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实改善城区文化设施条件。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文化设施要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并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要坚持高标准、高定位,要么不做,做就做好。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标志着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艺术展览水平,进一步扩大厦门的影响。要抓紧抓好“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四馆的开馆布展等工作,争取今年6月份部分投入使用,充分展示我市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水准的科技文化含量,同时,要加快闽南戏曲艺术和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的立项、建设步伐,力争年度基本建成,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造良好的创作、生产和生活环境。要以举办世界合唱比赛为契机,加大对影剧院等相关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努力解决文化设施功能不全、硬件老化等问题。市群艺术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在成功创建国家一级、二级馆的基础上,要不断充实、完善功能,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的要求,努力把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适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这一重大转变,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也要逐步向农村倾斜。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大投入,不断发展完善区、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各区、镇、村要充分抓住这个有利契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纳入市、区、街、镇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要建设与经济特区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场所,完善配套已建文化场所的器材设施,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达标文化网络,确保文化场所能够在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经济腾飞中发挥重要功用。要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好村级、社区图书室。积极支持农村流动放映队、曲艺表演队伍等民间文化服务队伍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注重发挥各行业和部门的各类文化设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我市农村文化在增强活力、促进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