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要“提高”,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向两头延伸的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质量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王湛副部长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代幼儿教育已深入到脑科学、生理科学领域。当代脑科学指出,人脑有万亿个神经细胞,其中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发育。有研究证明0-4岁人脑的发展所奠定的人的学习能力大体上可开发50%,4-8岁可再开发30%。因此,一个人早期的脑开发对后天能够获得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语言、运动、情感以及社会化发展对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潜能,不能错过关键期的教育。从幼儿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关系来看,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发展得好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都会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幼儿以至婴幼儿开始。抓住了早期教育,就是抓住了提高基础教育效率的关键。
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言,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也同时表现为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要求。这几年,特教、扫盲都走上了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让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获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扫盲中出现了功能性扫盲,对扫盲对象进行初等职业技术培训。残疾儿童完成九年文化教育以后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社会意义上讲,这也弥补了人群间受教育的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公正,是维护基本人权的表现。从文化意义上讲,儿童早期发展是提升人的水平发展的关键。因此,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都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找到我们教育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阶段开展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有着良好的背景和条件。近年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发展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过去不太受到关注的生活领域和人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为江苏幼教、特教、扫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九五”以来,江苏基础教育的事业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一方面继续高质量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教育促小康工程,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一方面加快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些良好的事业发展条件下,我们完全应该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局面。
三、“十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厅已印发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五”发展意见》、《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并即将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要求,结合“九五”期间的成就,到“十五”期末,全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办好一批0—6岁示范性托幼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幼儿教育的信息化和优质化,全省幼儿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殊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要达到与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92%以上;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城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支持幼教、特教机构以及家庭、社区开展3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会议发言,班主任会议发言稿,公司会议讲演稿,演讲致辞 - 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