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罾zēnɡ 忿恚fènhuì 裨补bì 脉脉màimài B、怫然fú 徒跣xiǎn 休祲jìn 咨诹zōu C、诣yì 汉沔miǎn 信大义xìn 臧否pǐ D、崩殂cú 麾下huī 引擎jínɡ 斟酌zhēnzhuó 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自立为将军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B、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将军向庞,性行淑均 D、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D、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6、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垢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7、8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4分) A、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D、沙场秋点兵。 8、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就算是不杀死我们,可是守边而死的人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与你的安陵作交易,希望安陵君您答应我的要求。 C、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诚信如果能得到施行,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D、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深深地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谢不尽了。 10、根据提示,按要求默写古诗文。(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意思一致。 (2)《望江南》中表明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的句子是 ,本词的主旨句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下面提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 (4)《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是 , 。 (5)请你再写出一处古诗词中描写“愁”的诗句。 (6)《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选自《陈涉世家》)(22分) 11、《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它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 ”。(3分) 12.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3.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14.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分) 1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2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1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分) (1)度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唱 ( ) (4)陈胜王 ( ) 17.翻译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2分) 译: 18.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凡三往,乃见 19.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2分)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0分) 2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长者:年长的人 B.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D.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谕:明白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C. 秦王谓唐雎曰 君谓计将安出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休祲降于天 2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2分) A.辍耕之垄上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足下卜之鬼乎 D.专诸之刺王僚 2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而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 (2)与臣而将四矣 答: 24. 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 的性格特点。(4分) 2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 26.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答: (三)【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27. 请在第一段中用“/”给引号内的语句断句。(3分) 28.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2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毛 不毛: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 32.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 。(1分) 33、【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2分) 34.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3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答: 3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37.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及俗语还有很多,请列举出三个(句、对)。(3分) 答:⑴ ⑵ ⑶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5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1)请你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或智者、文人、偶像……) (1分) 人物姓名: (2)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4分)
Tag:单元试卷,六年级上册单元试卷,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语文教学 - 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