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供选答案两部分组成,能设置较广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及有关知识的应用等多个目标,因此,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有些学生在考试中或因选择题得分过低,或因选择题耗时过多,影响了其他题的解答,导致考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选择题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的方法不当,思维方式欠妥等。笔者为此对快速解答单项选择题(通常为四选一)的一些经验作一浅谈,供参考。 一. 直选法 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其程序是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例1.为研究果实贮藏效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将质量相同的苹果果肉放在氧气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一小时后测定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结果如下表:
氧气相对量
0
1%
2%
3%
5%
7%
10%
15%
20%
25%
O2吸收量(mol)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CO2释放量(mol)
1.0
0.8
0.6
0.5
0.4
0.5
0.6
0.7
0.8
1.0 根据以上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氧浓度为3%时,每小时葡萄糖有氧分解量为0.05mol B. 氧浓度为5%时,每小时葡萄糖无氧分解量为0mol C. 仓库中贮藏苹果时氧气相对浓度为5%时最好 D. 贮藏苹果时还可以采取低温、干燥等措施 解析:本题因为D选项与题干中所说内容无关,可直接选出D项。A、B选项需根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个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可算出。 答案:D 二. 找题眼法 找题眼法就是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找出某一作为解题切入点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其中最先使用的条件就是题眼。 例2.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 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会阻止染色剂的进入而不着色;如果细胞死亡,则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染色剂可以进入而使细胞核着色。所以本题的题眼是细胞膜透过性,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答案:D 三. 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成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 例3.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小 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小 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但以圆形面积的形式出现,增大了试题难度。 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图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将它们的关系转化为熟悉的食物链形式。从图中不难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写出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丁→甲→乙。然后根据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推理其数量变动情况。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丁因大量被甲捕食,数量将会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数量将增加,乙因甲增加,食物来源充足而数量增加。 答案:D 四. 联想法 有些试题的答案,直接根据已知条件很难找到,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先采用不同的联想方式,找到与已知条件相关联的已掌握的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得出答案。 例4. 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接着又在其周围生活的动物体内也检测到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 A. O B. C C. N D. H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附近”、“周围”。该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堆→植物→动物;联想到植物吸收的是矿质元素,所以该元素最可能是矿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