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真抓好国家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我县正在实施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优质小麦商品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面积达29万亩,实施好这些项目对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对已建成的项目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未建成的要抓紧完工,尽快发挥工程效益。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坚持“三结合”、“三倾斜”,即项目建设与秋种工作、小麦良种补贴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相结合,投入资金向秋种项目倾斜,良种补贴向基地倾斜,技术力量向基地倾斜,积聚政策、资金投入和技术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推动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
三、强化秋种科技支撑,落实四项关键适用技术。
(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今年秋种小麦半冬性品种重点推广烟农19、皖麦19、皖麦50;春性品种重点推广偃展4110、豫麦18,扩大推广弱筋小麦皖麦48,示范推广皖麦56。油菜全面推广皖油14、史力丰,示范种植皖油19、华皖油3号等“双低”优质品种。要充分利用我县80多万亩大豆、花生、玉米、杂交水稻等早中茬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抗性强、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面积,力争半冬性品种达55%,实现品种布局新突破。
(二)实行科学播种。小麦播种要着力改变过去播种量过大、部分春性品种播期偏早、半冬性品种播期偏迟和稻茬小麦普遍撒播的状况,推行“三适”下种。一是适期播种。我县半冬性小麦品种适播期为10月6—20日(高产攻关示范区10月6-15日),春性品种10月20—30日。全县早中茬地应全部使用半冬性品种,力争在10月20日前播种结束,晚茬小麦使用春性品种力争在10月底前播种结束。二是适量播种。要严格控制播量,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树立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在适期范围内机条播半冬性品种亩播种量8—10公斤,春性品种亩播种量9—11公斤,稻茬小麦撒播田块亩播种量不超过14公斤。三是适墒播种。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意识,立足抗灾抓秋种,在适期内要立足抢播,有墒抢墒、无墒造墒,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加快秋种工作进度。特别是要全面实行精细整地、机条播,大力推广一次性旋耕机条播技术和规范化的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宽行(行距23-25厘米)条播,努力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油菜要留足苗床,9月15—20日育苗,扩大育苗移栽面积。
(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抓住我县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的有利时机,在测土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配方施肥,大力扭转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减少肥料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投入效益。要坚持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搞好秸秆还田,不断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筋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和油菜“补硼、施蕾苔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中标企业,要认真履行合同约定,严格按照配方生产配方肥,确保肥料质量,并按给定的供肥区域和数量,进一步完善推广网络和服务手段,及时将配方肥供应到农户,推动全县测土配方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要加强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情监测,提高测报水平。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应急机制,防止重大病虫害流行蔓延,重点抓好小麦“两病两虫”(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麦蜘蛛虫)和油菜“一病一虫”(菌核病、蚜虫)防治工作。要进行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推广种子包衣,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在病虫草害发生关键季节要及时测报,准确预报,加强技术指导,推广安全、高效、低残留农药,适期用药,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和防效,力争做到及时、准确、高效防治。
四、强化秋种工作保障
秋种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秋种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秋种工作的领导,建立秋种目标考核责任制,重点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落实秋种工作责任制度。秋种期间实行县级领导生产联系点和领导分包乡镇制度,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靠前指挥,协调帮助各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提出保证秋种顺利进行的意见和建议;带领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秋种生产第一线,科学指导农民搞好秋种和秋种种植结构调整。各乡镇要抓紧成立秋种工作组织,制定完善秋种方案,搞好规划布局,把任务指标和工作方案细化、量化,明确职责,分工负责,行政干部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农技服务职能,纠正农技干部行政化倾向,并在农业试验示范和病虫测报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保证,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好秋种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明年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