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项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参考国家法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询问和质询的规定,确立的一项新制度。对于这项制度,《条例》作了如下规定:其一,询问和质询只适用于地方各级党委和纪委;其二,明确询问和质询的内容范围,限定为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则不属这个范围;其三,明确询问和质询的方式;其四,明确质询只能在对询问答复不满意情况下才能进行;其五,为防止党内串联等非组织活动,没有规定联名提出询问和质询。
第十项制度: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罢免和撤换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考虑到党组织的特点和当前党内的实际情况,《条例》只对这项制度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一是为了稳妥起见,只规定在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中实行;二是对提出罢免和撤换建议作了严格要求;三是罢免和撤换要求应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上级党组织负责受理和处理。
(三)《条例》的几个特点
从以上这些内容上看,《条例》体现出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权威性。《条例》作为中共中央发布的规范党内监督的基本党内法规,其效力仅次于党章,虽然名称叫作“条例”,实际上其效力相当于“准则”,是处于第二位阶的党内法规制度,具有极高的党内权威性,是开展党内监督的“尚方宝剑”。
2、民主性。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重视发展党内民主,重视在党内建立一个非常健康、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进而推动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条例》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贯穿整个条例的思想主线。《条例》不仅在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发展党内民主的主题,而且在十项制度中,对发展党内民主这一精神,从内容到程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3、针对性。针对性也是《条例》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条例》通篇就是针对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针对党内监督的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用的监督制度。
4、可行性。《条例》的有关规定注重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时机成熟、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求解决所有问题。《条例》所确定的监督制度都是现实中证明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普遍起重要作用的制度,对一些制度时机还不成熟、还需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的制度,就没有写进《条例》。如财产申报制度。
5、系统性。《条例》作为党内监督的基础性党内法规,构建了一个多层面的、各种形式的、相互配套的相对完整系统的党内监督体系。《条例》中既包括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也包括了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更包括了平级之间的监督。既有党内监督的主体内容,也体现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精神,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监督网络和体系。
6、创新性。《条例》中有许多观点和提法等方面在我党制度建设历史上是首次明确提出的:如首次提出关于对中央政治局的监督内容;首次正式确立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首次明确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监督职责;首次就舆论监督在党内法规中作出规定;首次把有关监督办法上升为党内法规制度。
7、开放性。《条例》作为党内监督的基础性党内法规,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待于在今后的党内监督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条例》所确立的党内监督制度,只是目前实践中比较切实管用的制度,还需在今后的的发挥余地和空间。
三、学习和贯彻落实《条例》的几点体会
在学习《条例》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下一步深入学习时作一些参考。
(一) 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好《条例》,首先要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高度充分认识《条例》发布施行的重要意义。《条例》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性的认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就已回答,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这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我们党从执掌全国政权开始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探索和艰苦努力,我们党在怎样把我们党建设好,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基本的思路,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办法,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很长的过程。期间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一部《党内监督条例》就是这些办法、经验和教训的产物。 因此,《党内监督条例》不能等同于反腐败条例,我们可以说,《条例》是一部反腐败的重要法规,但同时《条例》又不仅仅只是一部反腐败的法规。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条例》和其所体现的立法思想,倍加珍惜这部法规,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从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精神,来遵守和执行这部法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学习材料,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师德师风学习材料,职场常用范文 - 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