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如歌》教学设计
鄞州高级中学刘少龙
教学目标:
积累作者、字词等相关知识。
鉴赏文章语言,挖掘文本内涵,由此探索主题。
在作者人生体悟中感受生命意识、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难点:对主题的探索、生命意识的感受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朗读涵咏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课间活动及导入
【课前:在班上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中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课间: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播放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师: 同学们,你们大部分该有17岁了吧,现在还有不少同学还在为写作文发愁,可是有一个人比你们仅仅大两岁就已经开始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创作并且一举成名了。这个人就是王蒙。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行板如歌》。
二、积累·整合
【幻灯展示作者知识,介绍生平特别是他的苦难作为阅读背景】
王蒙(1934-)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22岁)
1956——1979年,二十多年被扣“右派”帽子,16年过着流放生活。1958至1962年王蒙在北京郊区劳动。1962年曾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一年。 1963年至1978年王蒙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和伊宁县下属巴彦岱镇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工作。(被平反时已经45岁)
平反后创作不断, 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有活力的作家。目前他的作品数百部,共计六百多万字。曾经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师: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了王蒙,让他承受几十年的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又是什么信念使他在中年以后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给他这个信念的正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我们刚才听到的就是他的一首著名乐曲《如歌的行板》。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散文,应该知道,王蒙给这篇散文取名为《行板如歌》,是因为他的这首乐曲。那么他直接用《如歌的行板》为题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改成《行板如歌》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散文。
注:字词等知识融入感受鉴赏这一部分中。
三、感受·鉴赏
师:让我们先从文章第一句入手。这句话说“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人,“柴科夫斯基”和“我”。
【板书“柴”“我”】
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哪几段是主要写“柴”,哪几段主要是写 “我”。
第九段是对象转换的开始。
师:“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甚至第二段还说“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柴科夫斯基音乐的什么魅力让王蒙如此沉醉,易于接受呢?
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
【配乐柴科夫斯基《四季》齐读第三段】
师:“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同学们,“减少色彩”从物理学角度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生活于黑暗之中,什么都看不见。
“减少欢乐”,没有欢乐也不会自己去快乐地生活,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消极低沉
可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
【板书“光明”“生命”】
师: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旋律的美好,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赞美之词,比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浑如天成”“了无痕迹”等等,这些已经足以让王蒙倾倒了,可是下面一段作者偏偏说:
“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
【配乐柴科夫斯基《悲怆》学生朗读第四段,整体感知】
师:“倾倒”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查字典?
⑴物体由于歪斜而倒地⑵十分佩服或爱慕
师:我们如果把“倾倒”换成“喜爱”好不好?
预设答案:学生可能的答案是前者表示喜爱的程度很深,更能体现王蒙对其音乐特别是悲怆的音乐的崇敬之情。。
讨论话题:为什么作者王蒙对音乐中表现出的忧郁“更加倾倒”呢?
【交流探讨,这一部分随机生成】
课堂生成的准备:
1、生成的原则:扣住文本和作者来引导学生。
2、合理的导向:
明确音乐的特点:忧郁悲怆又潇洒多情、妩媚舒展。
明确作者王蒙的生平:历经磨难,可是他顽强地活下来了,并且后期作品犹如泉涌。
3、为什么他想到苏东坡呢?苏东坡42岁的时候,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差点被杀害,而后多次被贬,在此过程中,小儿子在奔波途中不幸夭折了,可是面对人生苦难,苏轼却非常潇洒淡定地对待苦难。例证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他能自解”。
4、“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
“永远”“无法摆脱”说人生中的悲苦永远无法摆脱。王蒙在后一段有句话说得更有哲理:“人生苦短,人生苦苦”。
5、悲、美、光明的关系:音乐中的悲怆抚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音乐中的“忧郁”也是一种美,正是这种美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话题总结】
音乐在悲怆之中体现着潇洒从容,这种特点给王蒙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王蒙在苦难之中,正是有着强烈的热爱生活的信念,才度过了生命中最大的难关。
【再次讨论文章题目,并总结全文主题】
师:现在我想大家一定能回答我在这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幻灯展示“如歌的行板”的含义,作为学生思维的附着点】
【讨论交流】
总结:
两个词语强调对象不一样,“如歌的行板”强调“如歌”,更多强调的是旋律的优雅;“行板如歌”强调行板,强调生命的过程,强调“慢慢走”“潇洒”的状态。憧憬光明,热爱生命,这就是支撑王蒙度过人生苦难,谱写人生辉煌的信念。
四、思考·领悟(设置悠扬的背景音乐)
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王蒙有很多知音。很多人都阐释了对“生命意识”的理解,让我们共享。
【幻灯片展示课外补充知识,学生齐读】
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
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
——冰心
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
——罗曼•罗兰
五、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生命如歌,我很想知道大家在学了这篇散文以后有什么感受,下面大家每人在纸上写一两句感受最深的话。
【背景音乐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展示学生作品】
六、发现·创新
课后作业:试着再听听那曾经迷醉的和被视为经典的古典音乐,抛开世俗的浅显的欣赏理念,在艺术中体验我们的生命。
资料链接:在“” 上有旨在“凸显生命意识,构建精神家园”的“音乐飞扬”栏目。
网络互动:课下有机会可以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发到“”的论坛,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