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选自《骆临海集》。骆宾王(约626—约684),婺(wù)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现在浙江天台县)县丞,世称“骆临海”。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后参与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失败后不知所终。博昌,现在山东省博兴县。本文大约写于唐高宗调(tiáo)露二年(680),是作者写给博昌父老乡亲的一封信。骆宾王的父亲曾为博昌县令,政绩颇佳,深得当地老百姓敬重,死后葬在博昌。骆宾王早年随父在博昌生活多年,视这里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某月日,骆宾王谨致书于博昌父老:承并无恙,幸甚幸甚。云雨俄别,风壤异乡。春渚青山,载劳延想。秋天白露,几变光阴。古人云:别易会难,不其然也!
〔承并无恙〕接到来信,得知乡亲们都平安无事。承,接,这里指接到博昌父老的信。并,皆,都。
〔云雨俄别〕云和雨突然分别,这里用雨离开云比喻分别。俄,忽然。
〔风壤〕风土。
〔春渚〕春天长满青草的小洲。
〔载劳延想〕劳神长想。载,助词。延,长。
〔不其然也〕不是这样吗!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
自解携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无半在。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故吏门人,多游蒿里;耆年宿德,但见松丘。呜呼!泉壤殊途,幽明永隔。人理危促,天道奚言?感今怀旧,不觉涕之无从也。况过隙不留,藏舟难固。追惟浮生几何?哀缘物兴,事因情感。虽蒙庄一指,殆先觉于劳生;秦佚三号,讵忘情于怛化?啜其泣矣,尚何云哉?
〔解携襟袖〕指和父老乡亲分别。解携,分开。襟袖,衣襟衣袖。
〔交臂〕手臂相交接,指亲密的朋友。
〔略无半在〕大概活着的没有一半了。略,大略。在,指活在世上。
〔张学士〕和下文的辟闾公当是骆宾王熟识的博昌乡绅。
〔溘(kè)从朝露〕如同早晨的露水一样(忽然)消失。这里指死去。溘,忽然。
〔倏掩夜台〕这句也是指死亡之意。倏,忽然。掩,没。夜台,阴间。
〔蒿里〕指死人归葬之地。
〔耆(qí)年宿德〕指老年人。耆,六十岁的人。宿德,德高望重的老人。
〔松丘〕指长满松树的坟地。
〔泉壤殊途,幽明永隔〕指生死永绝。泉,黄泉,指地下。壤,土壤,指地上。幽,指阴间。明,指人世。
〔人理危促〕人生短促。人理,人生。危促,短暂。
〔奚言〕从何说起,意为说不清楚。
〔不觉涕之无从也〕不知不觉之中流下泪水。涕,泪水。无从,不知因何而来。
〔过隙不留,藏舟难固〕指人生短暂无常。《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惟〕思念。
〔哀缘物兴,事因情感〕哀因物而生,情因事而伤。缘,因由。感,感发。这里的物和事指父老乡亲的死亡。
〔虽蒙庄一指,殆先觉于劳生〕虽然庄子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手指那样轻,大概也是早觉悟到人生的劳苦。蒙庄,庄子是蒙(现在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所以称蒙庄。一指,《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劳生,活着的劳苦。《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秦佚三号〕据《庄子·养生主》,秦失(通“佚”)是老聃(老子)的好朋友,老聃死,他哭号三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