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十几年,古老神州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解放和变化。文学作品,尤其短篇小说率先敏感地、生动地、准确地写了人的这一精神、意识的变化,这正是新时期文学的重大成就之一。而在这一进程中,也就崛起了一批新作家,有的人原是无名的,且来自穷乡僻壤。
一叠不起眼、字体小但字迹尚清楚的手稿放在我面前,这是小说编辑赵国青交给我的一篇可用稿。作者的名字何士光,从未听闻过,是贵州山区的一个中学教员。
小说的开头,仿佛也是极“不起眼”的。一个平常人物出场,极其平淡的乡间生活:
在我们梨花屯乡场,这条乌蒙山乡里的小街上,冯幺爸,这个四十多岁的、高高大大的汉子,是一个出了名的醉鬼,一个破产了的、顶没价值的庄稼人。这些年来,只有鬼才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是怎样过来的,在乡场上不值一提。现在呢,却不知道被人把他从哪儿找来,咧着嘴笑着,站在两个女人的中间,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作见证,一时间变得像一个宝贝似的,这就引人好笑得不行!……
这般没精打采、疲疲沓沓的叙述,乡村里两个女人发生纠纷又请来第三个顶没意思的人作证的平淡故事,怕是要把人的瞌睡引来了吧?编辑部里有时就有编辑打瞌睡的事。有时打瞌睡就是因为一篇沉闷的来稿造成疲劳效应。可是我没想到何士光这篇语不惊人、以平淡叙事起头的手稿,竟步步牵引着我不知不觉间渐渐走进偏僻乡场上这几个平凡人物性格、命运、心理冲突的漩涡中心,而这些性格、命运、心理的冲突又和时代的发展、变革紧密相关。随着这些冲突起伏跌宕,渐次紧逼,丝丝入扣戏剧性地展开,于是我看见了惊涛骇浪,听见了平地一声惊雷。这就是小说主人公、那个从前被人瞧不起、穷愁潦倒“顶没价值的庄稼人”冯幺爸精神上的新觉醒!他为那个受欺侮的女人(民办教师之妻)公平作证!他不再畏惧横强霸道的乡场上“贵妇人”、食品站会计之妻罗二娘,也不再惧怕那个一向偏袒、向着“贵妇人”的曹支书会吊销他的“回销粮”!因为“国家这两年放开了我们庄稼人的手脚”,“这回销粮,有———也由你;没有———也由你”,“我冯幺爸照样可以过下去。”至于买肉,“保证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赶场天乡下人照样有猪杀,这回就不光包给你食品站一家,敞开的就多这么一角几分钱,要肥要瘦随你选!……跟你说清楚,比不得前几年啰!”这真是异军突起,挣断锁链走蛟龙啊!作品结尾写道:
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这一场说来寻常到极点的纠纷,使梨花屯的人们好不开心,再不管罗二娘怎样吵闹,大家笑着,心满意足,很快就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忙啊,正有好多要做的事情……
我不禁拍案叫绝!何士光确实是一位以“小”见大,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平常处感受变革之风,发掘、发现不平常事物的作者;善于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在有限的篇幅里(这篇小说仅七千字),一瞬间集中了那样多的生活,展示了乡场上几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历程!写小说譬如揉面,他是很会掌握松紧、弹性、力度的人;譬如作曲,他是颇会掌握节奏快慢疾徐、音调抑扬顿挫的人。我读这篇小说稿如欣赏一首乐曲,明显地感觉,它是由压抑、沉郁、沉闷,渐进到开朗、昂奋、明快;由“乌云四合”,演变到“云散天开”。没有对乡场上层、底层诸种人物生活熟透、了解,不可能做到描写时掌握恰当的分寸、火候;也不可能“一瞬间集中那样多的生活”,并做到有节律,分轻重、疾徐,从容有致地展开。这正是写小说的硬工夫、真工夫所在。何士光虽是从未见过面的陌生新作者,可是从《乡场上》这篇看,他已是一位生活有较深功底,艺术有相当历练的作者,可以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读他这篇小说,我马上联想到50年代初期贵州一位善于描写乡土的作家石果,他的短篇小说《喜期》、《风波》、《官福店》,曾在《人民文学》以显著地位发表。再自然是那位描写四川乡场的圣手,老作家沙汀。何士光的笔墨,明确地可以看出有这位老作家的影响。正在编的《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恰好缺一篇头条小说,我觉得何士光的《乡场上》做这期小说的头题当之无愧,很快获得主编的首肯。次年春天,《乡场上》没有争议地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何士光的成名作《乡场上》赏析,标签:免费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阅读,http://www.xuexue6.com
Tag:中外小说,免费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阅读,语文教学 - 中外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