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型”思维方式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选修地理的考生来说:除要学好初中地理一、二、三、四册和高中地理(必修)上、下册外,还增设了高中地理(选修)上、下册的内容,可谓“容量”大矣;又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可谓“时间”紧矣,再加上近几年高考试题不断翻新,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分析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如采用过去“死”方法、“死”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本人在复习时遵循: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原则。着重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技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的。把“发散型”思维方式作为复习的首选模式,并作了初步尝试,通过几次测评,效果颇佳。
一、 以“果”带“因”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四重”,即“重过程教学”、“重学法指导”、“重技能培养”、“重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河流与湖泊”一节时,书中讲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而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这一结论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记住它,也并非难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这就要让学生知道“大”不单单是指其长度,而且还要从其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多角度来分析,因为珠江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流经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而黄河则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珠江的流量是黄河的6-7倍,故黄河只能被称为第二长河,而不能称第二大河。尔后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而不能称之为第一大河?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问题的迁移和分析能力。
二、 以“线”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