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种子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种子的基本组成成分;初步认识什么是无机物,什么是有机物。
2.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要鉴定的成分较多,在安排上怎样做到既省时又能让学生完成任务是一个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是一个难点。让学生分组实验,可能时间不够,若老师做演示则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目前,一般学校多是采取老师边做演示实验,边讲述的方法,这样客观上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动手操作的训练,总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在下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向老师们介绍一种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课程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是“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由于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只能做浅显的解释。同时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是老师在备课时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收集了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解决方法,供参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实验法: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各组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优点是每组学生都能参与五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但是五个步骤的鉴定过程几乎会占用全部课时,无法保证老师有归纳总结的时间(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实验结果,老师的归纳总结是必须的)。而且,实验用具和材料的消耗较大,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演示教学法:这是不少学校采用的方法,老师每讲述一种成分就演示一个鉴定实验,优点是老师做演示,效果明显,能很好他说明问题,同时讲课的进程也容易掌握。用引导、观察、提问和讨论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弥补学生由于只是看和听所可能出现的不足。缺点就是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鉴定种子的成分,印象会不深刻。
3.分组异步实验法:具体讲,就是让学生按实验小组,每2~3个小组做一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同时进行,得出结果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各组来回答所做实验的有关问题,最后老师归纳小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操作,获得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又节省了时间(因为五种成分的鉴定实验同时进行)。所以,尽管每组同其他组的内容不同,其操作能力的训练目的却都实现了。时间上还有充分讨论的余地,在实验材料用具上的消耗也不太多。缺点是组织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各组的实验内容不同,会出现互相干扰,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对此,老师应有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种子的成分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不能像种子的结构那样用直观的方法来了解,学生要观察的不是成分本身,而是这些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显露出来的特性,所以,在学生学会了直观观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即鉴定实验,会激起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迫切心情的产生,这是此引言设计的关键,具体如何引人此课,有多种方式。如:(1)传统的从复习提问引入此课。(2)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寻找一个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从而引出此课的主题;(3)直接切人本课的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新的实验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种子的组成成分……”
无论哪种引入方式,都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让学生明确种子的结构组成和成分组成是不同的。结构组成指的是可直观的有形的构造,而成分组成指的是种子内所含有的基本物质,它们用简单的直观方法无法看到,所以要采取鉴定实验法。(2)在种子结构的实验中,教材上注明的是“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而在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教材上注明的是:“探究种子的成分”,可见此课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探究、探索,比直观观察提高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