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阅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照料一下主人的生活、接待一下来客。此言一出令在场的师生无不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此创意,能不鼓励?这样的教学过程,把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词语的意思与内容,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广阔的天地。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对比中感受语文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鲜明的对比能激起学生对表象深刻的认识。研究表明,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感悟、体验语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并以鲜明的对比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理性、深奥的内容,教师尤其要认识到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进行对比、体验、感悟的重要性。
在《苦柚》一文中写到小女孩说苦柚的缺点时用到了“郑重其事”一词,教师先不要求学生说出这个词的意思,而是进行范读,先后读两次,让学生边听边体会,哪一次更像是小女孩说的,学生通过对比体验,略作考虑,便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小女孩是“郑重其事”地说的,教师又问,你是怎样理解“郑重其事”的?这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了,而且能通过品读、分角色朗读等“活”的方式让这个抽象的词语在自己头脑中活起来。
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设定的语言进行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很好地进行了感悟,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把语言与环境及人物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将空洞的理解通过语言环境的对比转化为扎实的训练、生动的品味、自我的体验,显得自然而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悟了语言,有效培养了语感。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