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古代诗歌   名言名句  日记100字  员工手册
 
当前位置:学学咯学习网教案大全九年级语文教案创新思维,在课堂对话中闪现 -语文教案» 正文

创新思维,在课堂对话中闪现 -语文教案

[05-28 05:27:09]   来源:http://www.xuexue6.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6979
概要:《黄鹂》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地、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对话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也就是说老师更有可能从学生那得到帮助、提高。那么,在一向被认为枯燥、乏味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对话,就能很好的体现新课
创新思维,在课堂对话中闪现 -语文教案,标签: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xuexue6.com

----《黄鹂》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地、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对话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也就是说老师更有可能从学生那得到帮助、提高。那么,在一向被认为枯燥、乏味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对话,就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

不久前,在市区高中语文评优课活动中,当我执教人教版第二册孙犁的《黄鹂》一课的过程中,我和新桥中学高一(3)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聆听”了黄鹂婉转的“歌喉”。在“整体把握”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后,我依葫芦画瓢,按照《教参》所提供的内容,进行最后一项小组讨论。

师:课文先后四次写到黄鹂。每一次,黄鹂的境况和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你认为哪一次描写得最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我们这一组认为,第一次描写黄鹂最重要,写出了作者童年迷恋捕鸟,从而引出黄鹂。“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的叫着夏天-----”童年的歌声萦绕在耳边,童年的记忆最深刻。而且没有第一次,就没有第二、第三、第四次,所以第一次描写最关键、最重要。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的,这一小组的学生既从内容也从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是啊,美好的童年,童年趣事,让人难以忘怀。

生2:我们小组认为,第二次描写黄鹂写得最好。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解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在血火的考验中,黄鹂的美丽展现出来了,能使人们产生联想,联想到残酷的八年抗战,表达了当时抗日人民对美的追求、对和平的热爱。

师:嗯,概括的很精彩!这位学生由黄鹂的形态进而联想到它的象征意义,联想很丰富,概括很正确。

生3:老师,我们这一组一致认为,第四次描写得最好。因为,黄鹂在春季的江南,“那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使黄鹂的全部美丽都展现出来了。再想到“虎与深山、鱼和深潭、驼和大漠、雁和长空”,从而得出全文的主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生4:我也认为第四次描写的最好。因为作者由江南春季黄鹂的美丽,黄鹂与大自然的和谐,联想到其它动物,进而升华到我们人类,说明人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极致”。

师:两位学生讲的非常全面(正合我意,《教参》也是这么分析的)。

[1] [2]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