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一组要交流自己的观点吗?(接下来,我正准备“迁移联想”:辩论“‘适宜的环境’与‘人的极致’的关系”。突然,有位同学怯怯地站了起来)
生5:我认为四次描写黄鹂各有各自的妙处----
师:(很好,有不同见解,我洗耳恭听)这位学生很有勇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让我们听一下你的理解!大家鼓励一下好吗?(掌声四起)
生5:第一次写童年时迷恋捕鸟,但作者“没见过”黄鹂;第二次,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到了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第三次,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走了”。逛鸟市,却见到了“被玩弄”的黄鹂。前三次都有遗憾,其实都是为第四次写黄鹂、展现它的“美丽的极致”作铺垫的。所以我们组认为四次黄鹂描写都很重要。
师:(我有点惊讶!这是《教参》上的分析所没有的呀,可很有道理)大家觉的他的理解怎么样?(好),我们怎样感谢他?(掌声热烈地响起)
这就是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的写法!没有前面三次对黄鹂遗憾地描写,也就不可能有第四次黄鹂的“极致”的出现,四次描写一个都不能少。……
接下来,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在辩论的环节中的创新思维更是开阔:
生6:“在适宜的环境中人才能达到极致。比如:李白的《观敬亭山》就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高度融合创造出寂静的境界。”
生7:“乱世出英雄。乱世不是适宜的环境,人不也达到极致了吗
生8:“是金子总会发光,人要闯身边的世界。钱钟书经历了文革,不也有《管锥篇》的问世吗?”
生9:“钱钟书要不经历文革,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力吧!因为他毕竟沉寂了十年。”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