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五、布置作业
对“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一、(1—2段)引出话题
二、(3—21段) 原子
物质结构认识 原子核 (逻辑顺序)
的四个层次 强子 (时间顺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问题
www.xuexue6.com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归纳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花朵的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
2、学习文章严密精巧的结构,画一份文章结构图。
学习重点
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成因,学习巧妙组材及灵活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写作技能。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所用材料,熟读课文,作好自读笔记,并在疑问处作上标记。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观看多媒体
进入课文学习
2、 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
评价、明确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文章标题的好处
3、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参与讨论,交流,明确。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画出文章的结构图,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3、 小组活动:
师布置活动要求:现在我们只了解了花红的因素,其中的真正奥妙谁能细致解释呢?那就看我们各小组的本事了,现在六小组分别承包一个方面,用语言、板书或实验等形式为大家解说花红原因。
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1、比一比:看谁说得准,归纳花朵呈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
2、研读课文
画出结构图
3小组分工合作,
读课文,参与小组讨论课文;讨论研究表述语言,准备实验。
实验一:把一朵红色的芍药花或其他的红色花泡在碱水或肥皂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当红变蓝之后,再把变蓝的花朵泡在醋里,观察其由蓝变红的过程,以此验证花朵在酸碱反应中颜色的不同变化。
4、 深读研究
1、本文能把抽象的知识说明得具体而明晰,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分不开的。你能举例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吗?这些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呢?
2、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说说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深读课文
寻找句子,圈点批注,小组讨论、交流。
5、 布置作业
请课后查找资料或请教有关专业人员,仿照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下以下事理(任选一个),事理要说得清楚、易懂。
(1)天空为什么这般蓝?
(2)金刚石为什么这么硬?
(3)狗的嗅觉为何这么灵敏?
(4)黄土高原为何千沟万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诵读欣赏 山 市
蒲松龄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山市的虚幻景象.
2.抓住特点,脉络明晰.
3.详略得当,语言简明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件1——12,由对“海市蜃楼”的描述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他在文章中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