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一个字显示精神,妙。
生6:我说第6段中“死掉的雨”,从中可以看出朔方的雪的一种生命力,他起先是雨,但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又会变成雪,他永远都留在北方,永远是在和恶劣环境做斗争。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永恒的,是不死的。
师:永恒的、不死的、战斗的精神,这位同学的思维很有深度。同学们思考一下,“死掉的雨”你觉得是指南方的雨还是北国的雨?
生(个别):南方的雨。
师:是么?
生(众):是北国的雨。
师:按照常理,雨死了,在冬天就被冻成了冰,但是,北国的雨却不是这样,即使死了,他也幻化成雪,依然在天宇间升腾旋转,这就是这位同学所说的,是一种不死的精神。
生7:我要补充刚才她说的关于“死掉的雨”,雨,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但是他死掉了,脱胎换骨了,以一种刚毅的雪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师:因为他拥有了顽强抗争的精神内核。
生8:“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生光”可以体现出他的靓丽,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很自傲的炫耀,从“大雾”可以看出,他们的数量之多,就体现了他们的团结。
师:这个句子的重心可能在前面的修饰语“包藏火焰”,它象征了那种战斗的激情。
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细腻的赏析,对朔方的雪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了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五四运动进入低潮,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本人也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运动而被教育部开除公职,但是他没有丝毫的退缩,继续坚持斗争,将教育部长告上法庭,并且胜诉。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仿佛又不纯粹是写雪,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众):有。
师: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的东西,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不屈的、顽强的人。
生2:也有鲁迅自己的影子。
师: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是不屈的、顽强的、拼搏的、战斗的……一个人,一个战士!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倔强抗争、坚持战斗的人的形象,所以,《雪》这篇文章,它不仅是一支刚劲顽强的雪之赞歌,它还是一曲倔强抗争的人之绝唱。(板书:一支刚劲顽强的雪之赞歌,一曲倔强抗争的人之绝唱。)
下课!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