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很好。前者屈服于环境,后者顽强坚守。
生7:在第2段有一句是“闪闪地生光”,第4段有一句是“灿灿地生光”,我认为这两个“生光“是不一样的,南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自身的滋润,而朔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们蓬勃地奋飞,所以在日光中非常绚烂。
师:真好!一个是因为滋润而生光,一个是因为蓬勃奋飞而生光。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发出的光是柔美的光,一个发出的光是——
生(众):壮美的光。
师:能不能从句式的角度再来比较分析一下?
生8:我觉得作者在写南方的雪时用的是比较长的句子,而且感觉像是对偶;而写朔方的雪的时候都是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师:同学们,我们把刚才比较分析的内容来概括一下,请齐读。
(屏显。)
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生齐读。)
师: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屏显。)
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描写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情态,突出朔方雪的气势。
(生齐读。)
师:这是从写景的角度。
(屏显。)
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生齐读。)
师:这是从句式的角度。
(屏显。)
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生齐读。)
师:惋惜,是因为美的短暂,而朔方雪,刚才有同学说到了,这个雪还有战斗的精神,让鲁迅充满着敬仰和赞颂。同学们觉得作者落笔的重心是在前三段还是在后三段?
生(众):后三段。
师: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品味后三段,抓住后三段中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来分析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内涵。请看示例——
(屏显。)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个句子中,“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生读书圈点,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举手了,请。
生1: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句话,“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当时的时代是非常黑暗的,我觉得作者在呼唤具有朔方的雪那样顽强性格的人。
师:鲁迅先生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倔强抗争,毫不退缩。
生2:“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师:孤独,是的,不在孤独中沉默,就在孤独中爆发。他爆发了吗?
生3: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
师:鲁迅先生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荷戟独彷徨”,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时候,他虽然孤独,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
生4:我觉得一个短句,“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
师:“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战斗的热情。继续——
生5:我看到了一个“撒”字,撒到地上、屋上、枯草上,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