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六单元)
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用一课一首的教法,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在学习中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并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新课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
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
(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又将会怎样呢?像《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吗?是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③此词用的是什么手法?词的意境美在哪里?
④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疏通全词大意。
B.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C.两首词的相同点在哪里?
(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D.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运用阅读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陆游“咏梅”词与毛泽东“咏梅”词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熟读感悟
1.播放雪景图片,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感受。
2.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2.师生讨论。教师作好点拨、总结,突出《沁园春·雪》一词的立意、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