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三、诵读两首《卜算子·咏梅》
1.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2.介绍两位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比较赏析《卜算子·咏梅》应注意:(1)两首词的上阕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征?(2)下阕分别表现出梅花怎样不同的精神气质?
四、归纳两首词中的梅花形象,词人都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
五、再读这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毛泽东这两首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诵、背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或放《沁园春·雪》的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
三、启发学生概括上下阕的大意,了解上阕与下阕的联系,结合历史背景,领悟词作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词作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对表现思想主题的作用。
五、结合词的主题,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含义。
六、由感知毛泽东诗词的不同,引入另一种风格的词《卜算子·咏梅》。
七、诵读、点拨、赏析
1.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却表现出梅花一种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拓展想象,作者赋予了梅花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4.对比赏析陆游的词,从词中所刻画的梅花形象和所表现的梅花的精神品质入手。
5.理解背诵这两首词。
【资料整合平台】
《沁园春·雪》创作和发表的背景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又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迎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政治形势。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掩饰其阴谋,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毛泽东高瞻远瞩,不计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在渝期间,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求词,于是毛泽东就将这首《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先生。后来便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柳亚子也和了一首《沁园春》:“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带,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园春·雪》在重庆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教育了广大革命群众和民主进步人士,使他们认清了形势,坚定了信心,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
www.xuexue6.com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首先是背诵,力争当堂完成。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讲得精当、简练。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木兰诗》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就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