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亏损多年的地方国营企业东港市水泥厂, 1998年1月23日转制后,恢复生产仅几个月,就焕发了生机。还清了原欠农行的324万元贷款利息,做到不欠息、不欠税、不欠电费,不欠工资。最近,我们对该企业进行的调查证明,转制为该企业注入了活力,而转制后如何强化企业管理,建立新体制下的管理机制,是转制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转制前的概况
东港市水泥厂的前身是白灰厂,始建于1954年,1969年改建为水泥厂,40多年来,通过3次重大的扩建、技术改造,规模不断扩大,到转制前,已形成拥有2条水泥生产线,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职工892人,年产水泥15万吨生产能力的地方国有企业。到1997年末,贷款余额2400万元,其中农业银行贷款1230万元。
近几年,为了增加企业活力,企业主管部门曾多次改革这个厂的内部经营机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从调整班子、制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上作文章,结果,规章制度制定的很细、很全,但就是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混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亏损的包袱越背越大,就象一潭死水,没有丝毫生机。让我们看看配件仓库内的物资,就可见该厂管理的一斑了:线手套可用2年,毛巾可用3年,口罩可用3年,变阻器触头可用5~10年,铸铁件可用10年,铸钢件可用8年。还有很多器材质次价高,价值2000多元的600A刀闸开关,换上不到一天就坏了;1997年定作的8台自藕减压起动器,花了2.796万元,根本不能用。在人员管理上,不是从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要招工,而是有关系就能进来,有关系就能提升。人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低。到1997年末,职工队伍已发展到892人,很多岗位是两个人干一个人的活。财务管理也非常混乱,连欠银行多少贷款、多少利息都说不清楚;在销售管理上,人情价、 乱赊乱借等问题也很严重。到1997年末,共赊欠1353万元水泥款,其中死帐213.4万元。企业负债高达4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达 133%,应付款高达2200万元,当年亏损20多万元。
1998年初,东港市政府决定:整体出售水泥厂。民营企业家赵乃铎,以其雄厚的资金势力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案参与竞争,并一举中标。1998年1月23日,东港市最大的民营企业 东港水泥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二、转制后的变化
东港水泥有限公司成立后,确定了“艰苦奋斗,优质高效”的公司作风,提出了“创东港市一流的企业、一流贡献、一流待遇”的口号,制定了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四四八工程”及其考核办法。仅6个月的时间,就由一潭死水,变为奔腾的激流,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到8月末,已生产水泥10.516万吨,销售水泥9.76万吨,占生产量的92.8%;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从5月份开始盈利,到8月末,当月实现利润62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还清农行欠息324万元,偿还在其他银行的高息贷款255万元,还清原欠电费120万元,付原应付款511.8万元, 还清原欠职工集资本金102万元,支付离退休职工197人的养老金248.2万元,支付208名下岗职工安置费200.45万元。
总结这个企业的变化,可用16个字予以概括,即:活力增强,管理有序,队伍稳定,效益提高。
(一)定岗定员,人心稳定
由国营企业的干部和职工,一夜之间变为民营企业的员工,人们的心理是很难承受的,觉得自己的“身价”没有了,成为打工者了。当时,稳定人心是摆在公司新的经营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对此,他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发挥原有骨干作用,人尽其能。稳定人心,首先要稳定原厂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的思想。转制伊始,这些人的思想负担很大,一是不知道老板聘不聘用,二是不知道安排什么工作。对此,赵乃铎多次在干部会议上敞开心扉,讲明企业转制的目的是“向国家多交税,为社会多贡献,经员工高待遇”,并宣布,原厂级领导全部聘用,
并根据各自的特长,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他们的心逐渐踏实了,不管在那里工作,都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新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就没有这个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Tag:经验交流,学习经验交流,班主任经验交流,常用公文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