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施党员“安家工程”,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了新途径。实施党员“安家工程”,从党员队伍的实际出发,以健全组织、理顺关系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通过广泛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进一步保持党员先进性开辟了新的渠道,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切实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的重要性与党员个人“安家”意识淡薄之间存在差异的矛盾。一方面,市委组织部列出了工作日程表,要求党员组织关系结转实行限时结帐;另一方面,党员个人对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则不以为然,一部分党员的“安家”意识淡薄,个人组织关系结转变成了单位着急,自己不急的状况,出现了“组织热、个人冷”的怪现象。
2、破产改制企业急于丢掉“包袱”的不良心态与社区党组织对转入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相交织产生的畏难情绪之间相冲突的矛盾。大多数破产改制企业在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将党员转入社区,就等于丢掉了企业长期以来背负的大“包袱”的错误认识,以实施“安家工程”为名,行卸“包袱”之实。
3、党员大量流入社区与社区资源明显不足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实施党员“安家工程”以来,社区党组织几乎每天都会接收来自企业转入的党员,社区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大。相对于社区党员的急剧增长,社区资源显然已不堪重负。经费资源严重不足、阵地资源缺乏、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等矛盾日益尖锐。
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
1、企业改革处于煞尾期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是党员“安家工程”难以顺利推进的经济因素。企业改革正处于煞尾期,大量企业相继进入改制破产程序,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岗位不足,产生了大量待安置或就业的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同时,近几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两新”组织大量出现,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员。在这些人员中,有的党员身份不能确认,有的组织关系不能及时接转,有的甚至长时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顺利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增添了困难。
2、社区党组织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和旧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是党员“安家工程”难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因素。部分社区党组织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特别是对于将下岗失业人员编入社区不太理解,思想上不支持,工作上不配合,甚至出现故意刁难的情况。同时,过去我们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讲管理的多,谈服务的少;强调义务多,落实权利少;要求发挥作用多,体现人文关怀少”的思维模式,这种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与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的目标要求格格不入,甚至有些背道而弛。
3、政策不配套是党员“安家工程”难以顺利推进的政策因素。集中表现在:改制破产政策不配套。在企业改制破产时,对企业党员如何安置没有明显的政策规定;实施党员“安家工程”政策不配套。协调服务与后续管理问题还不太明确。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安家工程”的目标任务,难度比较大。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要使党员“安家工程”更加深入有效地扎实推进,我们认为还要从下面三个机制的建设上加大力度。
1、明确职责,理顺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的领导运行机制。一是构建起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立体交叉的组织协调体系。通过构建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的立体交叉组织网络,进一步扩大党员“安家工程”的覆盖面。“纵”要实现四个层面,即市相关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形成垂直协调系统。“横”要实现两个层次,即区相关主管部门与街道党工委一个层次,区属企业与社区党组织一个层次。通过立体交叉式的组织协调网络,把市区相关主管部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加强领导,加大协调,从而使党员有序转移。二是构建党员共管机制。在党员“安家工程”实施后,社区后续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难点,也是矛盾集中所在。对于今后教育管理的运行问题,要通过文件形式,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企业与社区三方职责,切实消除主管部门及企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使主管部门及企业主动协助街道社区党组织做好转入党员的管理,做到情况互通,工作互助、党员共管,形成三方参与的党员共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