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强化责任意识,深化监管措施。继续贯彻“五个一”要求,健全“11223344制度”,有效保障“三位一体”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深化细化各项监管措施,认真抓好“确保一个到位,做好两个清理,抓住三个环节,建立四本台帐,健全五项制度”工作的落实。
9.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开展风险评估分析。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各级质监部门的应急反应水平,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10.突破小企业小作坊监管难点,推进乡村食品加工业的整顿发展。强化分类监管,从高风险食品入手坚决查处无证生产违法行为。抓好“两个取缔”、“一个转产”、“四个到位”工作的落实。建立健全乡村食品加工业的监管网络体系,提高乡村食品加工业的监管能力。制定示范标准,推进“小作坊示范村”建设工作。到20**年底,基本实现每县建成1个符合示范条件的“小作坊示范村”的工作目标。发掘整理保护传统特色乡土食品,培育壮大特色食品加工业,使之成为与当地旅游业相配套的特色资源。
三、提高源头抓质量水平
11.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完善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统一领导,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的分类监管,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心下移。改革监督抽查计划模式,实现产品质量抽检的“科学、公正、权威与透明”。将现有的监督抽查计划模式改为每季度初制定本季度的监督抽查计划,确定本季度的抽查重点。推进“抽检分离”工作,抓好部分产品和检验机构的试点工作。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监管例会制度、工作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产品检验能力比对制度、年度能力调查和不定期检查等五项制度,强化检验机构的管理。
12. 抓好事关安全的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以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为目标,组织开展瓶(桶)装饮用水、果脯蜜饯、水果罐头、冷冻饮品、肉制品、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餐具、卫生纸巾(一次性生活用纸)、汽车摩托车配件产品等八类产品质量合格率低于60%的产品的专项整治。
13.建立八大产业的质量预警分析机制。以专项抽查和跟踪抽查为手段,以涉农产品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茶叶、复混肥、水泥、中小型电机、服装(纺织品)、旅游鞋、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强化木地板、实木地板)、瓷砖等八大产业的质量预警分析和长效、动态的质量评估机制。
14. 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工作。以贯彻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三分离”工作原则,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审核员的培训和监督,强化、规范生产许可工作程序,确保生产许可工作“公正、规范、透明、廉洁”。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工作机制,切实抓好五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建立获证企业数据档案。二是抓好抓实获证企业的年度审查工作。三是认真开展获证企业的巡查、回访工作。四是建立获证企业监管信息报送制度。五是加强获证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15.继续加大“国家免检”产品申报工作力度。做好20**年度“国家免检产品”目录的推荐工作,争取我省有更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进入目录。认真组织好企业免检申报工作,广泛宣传,认真辅导,严格审查,力争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的名次,推动我省规模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我省优势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6.继续抓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推广应用工作。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将推广应用工作扩大到全省其他设区市,力争在总局规定的产品目录中,能入网的我省名牌、免检企业入网率达50%以上。其他企业入网率达20%以上。
四、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
17.突出抓好重点产品的执法打假工作。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和小作坊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以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为重点,选定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性问题较严重的市、县为省局挂牌督办点,集中整治区域性质量问题。通过集中整治实现二个工作目标:一是辖区内不出区域性、行业性的产品质量问题。二是不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产品质量问题的重点区域。以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重点,开展以食品、建材、农资等涉及健康、安全产品的专项整治。加大对违反计量、标准化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开创执法新领域为重点,破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执法打假难题,研究探索在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工作方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