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生物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种内斗争强调的是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些。
97.种间关系包含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关系。
98.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9.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00.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0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102.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10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104.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被称为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级动物,还包括某些非光合作用的植物,如菟丝子,属异养生物。依据食物来源可以划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呢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05.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数食物链;(2)某一种生物占有几个营养级;(3)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哪几种;(4)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5)某种动物大量死亡或迁走,对其他生物产生何种影响。(6)消费者的营养级位置是可以变化的;(7)用箭头表示彼此之间的营养级关系,箭头方向是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8)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10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原因是:第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107.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组成生物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中最主要的是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