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她的写相思愁怨比较好的还有:
《寄朱放》:“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悦。”
《春闺怨》:“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但《唐诗鉴赏辞典》里却收录了她的一首《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这首诗是写寄给一位做校书郎的“七兄”的。诗的开头写百无聊赖的心境,接下来借景抒情,最后巧用典故,被诗家评论为“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由于季兰活动范围广,交往的男士多,所以她也写了一些送别诗,如下面的两首借景抒情,写送别时的离情别恨,也算作送别诗中的优秀之作。
《送韩揆之江西》: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这些诗,足已奠定季兰在中国诗坛才女的地位。有了才,也就成了名人。李季兰性格开放,爱好交友,常参加一些诗酒会,即席赋诗,大展才华,出尽了风头。所以,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远,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剡中,而远涉广陵(现在的扬州)。最后,她的大名竟传到了长安唐玄宗的那里。
史载:“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
唐玄宗读了她的诗,顿生爱才之心,于是,一纸诏书让她进京一见。可以想见,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季兰一个道姑竟能想如此殊荣,她心中该是何等的喜悦?从后人“不以迟暮,亦一俊媪”的评论中,可知此时的季兰虽徐娘半老,但还是风韵犹存的。
在她西上长安前,留下一首《留别友人》诗: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此次进京,季兰已经40多岁,芳容不再,只能对镜自伤。想来,季兰一定是悲喜参半的,如果早二十年,正是青春花季时,她见到了唐玄宗,又会如何呢?她也许做如是想。可是,岁月悠悠,人生不可重回。
据说,季兰到长安后,爆发了“安史之乱”,战乱中,李季兰不知去向。
“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晚年的李季兰生活是十分孤苦的,人老色衰,门前冷落,在声声的哀叹中苦度时日。再也没有文人雅士来和他吟诗作对、煮雪饮茶。长夜孤灯,漫漫难挨,晚境凄凉中,诉说她生命最后的孤苦。
她早该料到会有这一天,但她偏偏要放纵,要展现自己。我不知道,这是季兰的聪明,还是愚蠢?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社会里,一个道士即使有冲天的才气,又能怎样?
最后,李季兰死得非常凄惨。关于她的死,唐人赵元一的《奉天录》中有记载:
“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
这里所说的是唐德宗年间,叛臣朱泚篡位,立国号大秦。而李季兰却给伪帝朱沘献诗称贺,李季兰的“悖逆”行为触怒了德宗,德宗责斥她一点思念明君的感情都没有,于是盛怒之下,命人将李季兰乱棍打死。
就这样,当年颠倒众生的丽妹,演绎了一生的风流,最终却成了乱棍下凄惨的女鬼。
李季兰的一生是多情风流的一生,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可以用李后主的两句词来概括:“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一个道士,万千的风情,万千的愁绪,她的心,人间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安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爱情散文,精美爱情散文,爱情散文集,散文精选 - 爱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