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在C处的是___________表.
(2)保持原电路不变,如果将C处的电表换成另一块电表,那么此刻电表示数是多少?
(3)换成另一块电表后,若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使变阻器消耗的电动率为0.8 W,通过R1的电流可能是多少?
解:(1)若C处接的是电流表,则根据题意有=0.6
即0.6= R2=0,不可能.
若C处连接电压表,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有:
即
R2=30 Ω
所以,接在C处的是电压表.
(2)如果将C处的电压表换成电流表,则R1与Ra串联接在UAB=6 V的电压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
I===0.3 A
(3)当滑片移动后,设变阻器左侧电阻为Rx,则电路中R1与Rx串联,由题意及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有:
将②代入①有
Px=()2Rx 即()2Rx=0.8
解得:
Rx=20 Ω或Rx′=5 Ω.
当Rx=20 Ω时,I===0.2 A
当Rx′=5 Ω时,I′===0.4 A
所以通过R1的电流可能是0.2 A,也可能是0.4 A.
www.xuexue6.com
第八章 电和磁
●本章概括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信息传递常识和有关电能知识的重要基础.
与传统教材相比,本章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与感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章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小学自然课已学过简单的磁现象,学生们平常也摆弄过吸铁石,对磁现象并不陌生.但是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研究磁场的方向、电流的磁场等却是全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磁场和磁感线是贯穿全章的核心内容,而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电动机和发电机这些内容直接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并且要告诉学生,任何创造发明都是科学探索的成果这一基本规律.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7课时.
第一节 磁场 1课时
第二节 电生磁 1课时
第三节 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1课时
第四节 电动机 1.5课时
第五节 磁生电 1.5课时
第六节 复习和应用 1课时
第一节 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知道磁感线和地磁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场、磁感线、地磁场和磁化.
●教学难点
1.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
2.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条形、蹄形磁体,铁、钴、镍片,铁屑,钢针,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微机,大头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有些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小磁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微机请同学们看资料:指南针的历史,或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第一段,结合投影了解磁的发现和利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磁现象.
第一节 磁场 [板书]
[师]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想想,有哪些现象?
[生甲]磁铁能吸引铁.
[生乙]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生丙]小磁针指南北.
[生丁]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案大全 - 八年级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