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x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围绕实现“十一五”时期“三大目标”和“两个不低于”任务,继续牢牢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历史机遇,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围绕一个目标,即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目标,突出两项建设,即项目建设和空间建设,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即对内招商引资工作、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农产品加工业工作,(完善四种职能,实施五项工程)营造四个环境,即软环境、硬环境、舆论环境、融资环境,抓好五项服务,即信息政策服务、咨询创业服务、融资担保服务、法律维权服务、财政科技服务,调整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x年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市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5%。上缴税收同比增长20%以上;引进1800个国内企业(项目),引进资金66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现有的20个产业集群全年新开工项目500个,超百亿元产出的集群要达到10个。同时,新增加10个产业集群,使全市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0个;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5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数达到4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8%,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同比增长28.6%。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工程。要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的总协调、总调度的职能和作用。明确市直各部门特别是各区县(市)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做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使县区真正成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战场。进一步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每两年奖励一次非公有制企业的安排,初定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召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大会,继续对一批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加大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和机制调整、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对内招商引资工程。对内招商引资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重点之一。着重搞好“四个结合”:即把招商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结合起来、与产业集群建设结合起来、与沈阳的存量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地产招商,今年要完成100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要根据各县区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特色招商,开展近海经济区物流带产业发展招商活动;特别是做好陶瓷产业专业招商、促进1000条陶瓷生产线早日建成。加大力度重点做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等地区的招商活动,做好承接南方1000户企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的协调和督办工作。建立协调会和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项目的落实。对亿元以上的项目建立跟踪制度,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度。
(三)实施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群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抓好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塑造地区名牌。并组织引导各产业集群引进建设一批与本集群产业相关联的企业,以提升集群的产业水平。要加强服务,努力打造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搞好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深入细致抓好协调管理工作,为进驻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集群建设内涵和质量。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对产业集群十强和产出超百亿、开工项目数量等项工作实行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工程。要拓展工作领域,扩大工作覆盖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作要由过去主要抓8个区县(市)拓展到浑南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个区域。要大力宣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开展市级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的推荐和认定工作,加速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牵动作用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搞好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协调服务。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落实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实施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工程。要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发挥中小企业信息网的作用,继续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和经济信息。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维权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努力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好财政设立的2亿元发展基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