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回乡创业 带动全民创业
太和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带,境内有四川美丰、华纺银华两大上市企业集团,在推进美丰、银华两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响亮而明晰地提出: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抓素质提高,推动民营,这“七抓”使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外出打工者是太和镇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挣回了充裕的民间资金。如何使打工者回乡创业激情涌动、迸发,使太和人更好地“走出去”,更多地“引进来”投资创业,让打工者的资本运作更加活起来,让打工者的创造力更加活起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高度重视,动员和帮助外出务工的有志之士回家乡创办经济实体。鼓励他们将在先进地区打工学得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挣得的雄厚资金一起带回家乡,激活家乡,发展家乡,致富家乡。镇党委、镇政府除每年坚持向每位外出务工人员寄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外,还紧紧抓住春节打工者回家探亲的时机,每年都坚持召集他们召开茶话座谈会,进行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在外务工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通讯联系渠道,动员他们尽量多带些农民出去务工。尤其注重向他们认真细致宣传我镇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或者动员外地客商来投资,鼓励他们参与我镇集体企业改制,鼓励他们发展规模种养业,鼓励他们参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坚持振兴镇域经济“源泉在民办、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间”的观念,坚持做到在舆论上支持、政治上关心,政策上引导,机制上保证,真正成为打工者回乡创业者的热土、经商的福地、企业的乐园。最大限度地激发打工者的创业欲望,激发他们创业干事的激情,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保河村杨志95年在西藏打工,96年回家后购买了破产企业县装璜印刷厂,现搬到美丰工业城标准厂房内从事专业印刷,解决就业100多人,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创税利30余万元。现洪达家鑫董事长汪中帅,原在外务工多年,20**年回乡后购买了原县破产企业天然气化工厂,解决当地劳动力200多人,现年产值达8000万余元,创税利200余万元。近年来,全镇先后已有37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入资金1.5亿元,发展民营企业43家,吸收富余劳动力就业5600人。
与此同时,广泛动员镇内群众,开展离土不离乡的创业活动,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用好自己的资本,善用别人的资本,用活今天的资本,巧用明天的资本”,使太和镇成为资本运作最具活力的地方,太和镇群众特别能创业,充满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崇尚成功。现在,“百姓创家园,能人办企业”蔚然成风。采取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隆鑫公司董事长税刚,从事包装、印刷和机电产品生产,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现产值达1.1亿元,税利达500万元以上;大堰村田明隆自筹资金兴办的新龙橡胶厂,生产再生橡胶,年产值超1000万元,解决当地农民200多人就业。磨嘴村田永山在本村兴办的龙泉塑料制品厂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现有工人60余人,年产值500多万元,年利润50多万元;郑大兴创办的郑葛生态养殖公司,拥有养殖车间6000多平方米,年出栏优质肉猪4000多头,仔猪1万头,年纯收入8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50多人。60多户郊区农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植果树,美化、亮化、净化周边环境,办起了“星级农家乐”,从业人员达200多人,年创产值在500万元以上。
优化环境招商 扩大就业空间
重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树立全民招商意识。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制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搞好岗位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对外宣传,树立太和镇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把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紧紧围绕“我开放,你开发;你投入,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引资工作思路,鼓励镇内外人员投资兴企,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同时,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帮助他们解决投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并按照“招商引资”兑现征用(入股)土地、用电、用水、交通、ban证、税收等有关的优惠政策。
Tag:事迹材料,优秀员工事迹材料,优秀党员事迹材料,,职场常用范文 -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