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古代诗歌   名言名句  日记100字  员工手册
 
当前位置:学学咯学习网教案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正文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04-06 04:10:26]   来源:http://www.xuexue6.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6740
概要: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标签: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xuexue6.com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
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2)读出新闻的结构。
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男同学齐读导语。
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
(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
(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 | 管理 | 知识 | 作文 | 祝福 | 学习方法 | 诗词 | 幼教 | 英语 | 语文 | 试卷 | 教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