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干他们愿干、能干、想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有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上已经困难重重,教师补缺补差都忙不过来,学生还有什么选择可谈?其实不然。例如,我们采用分层作业,只要求低层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并不规定他们做高一层次的作业,而事实上许多低层的学生额外做了高层的作业,这便是用分层作业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这启示我们,让学生选择比硬性规定学习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提倡互助与协作。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也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与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业,也可使助人的学习优良学生进一步得到锻炼。我们曾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采用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异质组的课堂活动形式,实践表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学习困难学生更能受益。异质组中,学习困难学生并不完全是受助者,有时也是助人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内部动机激发
在学习活动中,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的作用有所不同。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想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做出努力。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习困难学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归因训练、角色转换、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等等。
(一)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因素或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太难。归因倾向是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很大。例如,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的能力与努力会使人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之于不可控的因素或外部因素,会使人感到灰心丧气。
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团体发展法。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至人)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习或工作成败的原因,并由一名教师或辅导者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习或工作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教师或辅导员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小组成员作出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表中作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作出归因。每当学生作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完成任务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关研究表明,只是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因此,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归因训练必须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兴趣和态度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另外,归因训练还必须与教师改进教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同步进行。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是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有学生个体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上的原因。如,教学进度过快,难度较深,教学方法不当等等。
(二)角色转换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以致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运用角色转变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使其树立自尊、自信等积极的自我信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Tag:经验交流,学习经验交流,班主任经验交流,常用公文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