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坚持跟踪配套,综合服务引进。在比拼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各市都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工作,着力打好“综合服务牌”。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各市都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有效结合。苏州市依托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25家各级各类创业园以及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分站吸引人才。常州市大力建设各种留学生创业园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面积40万平方米。镇江市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也在加快进度,规划20**年前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确保每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1-2家科技孵化器。二是搭建发展平台。苏州市成立海归创业创新人才联谊会。无锡市定期举办海归人才创业创新培训班。常州市专门安排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科技经费,积极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资助,今年已有3名对象获得1000万元资助。三是建立挂钩服务制度。无锡市提出“创业之初是保姆,发展之中是助理,成功之后是保安”的理念,市领导定期会办引进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江市建立领军人才服务组制度,由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挂帅,专人专责,全程服务。常州市由市委组织部四名副部长分片担任人才引进项目落户负责人,深入一线进行帮扶推动。
5、坚持协同作战,合力推动引进。为确保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各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明确由组织部牵头,人事、科技、财政等部门各有分工,共同参与,协作配合。其中组织部门主要负责活动实施的整体统筹和综合协调;人事部门负责紧缺人才目录制定,发布招聘信息,受理报名材料等;科技部门负责成果评估和创新项目界定,组织专家评审;财政部门负责资金落实、拨付和跟踪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市都纷纷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举措。常州市、镇江市专门成立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由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面上工作开展。
二、收获与启示
除镇江于今年8月18日刚启动该项工作外,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市的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从20**年就已经组织实施,虽然时间很短,但领军人才集聚对产业突破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无锡市引进的施正荣博士创办了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缔造了无锡太阳能光伏产业。常州市引进的赵善麒博士创办了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生产线,将使常州众多产业的发展率先摆脱对国外电力电子产品的依赖引进。透过这些地区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包容大度是前提。引进领军人才,既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敢于无中生有,催生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才的建设水平常常是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超越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引进的领军人才名气再大、层次再高,也只是空中楼阁。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天然存在的,特别是对高科技产业来讲,领军人才常常是产业形成和产业突破的核心推动者,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领军人才就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而同时,许多发展潜力大、投资回报高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特点,是否敢于资助这样的人才和项目充分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待人才的胆识与气度。从考察情况看,苏南、苏中各市都体现了宽容失败的气度和勇于助才的决心,纷纷把目光瞄向海内外,抢先对接前沿科技项目,敢于拍板引进高风险人才项目。最近,无锡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表示:三年内“530计划”项目如果创业创新失败,将由财政返还引进人才的80%投资。
启示二:政策支撑、持续配套、科学引导是保障。引进领军人才,既要重金以待,又要走出高待遇的误区,善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综合配套上。领军人才的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起点,项目能否顺利落户、健康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才是引进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高额资助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也彰显政府渴求人才的环境。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新企业就犹如在真空中生存。而初创期的高新企业,又如待哺的婴儿,离开融资环境的支撑,亦难以生存发展。因此,落地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能否转化、落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就更加需要载体平台、融资环境、风险投入和政府重大项目资助等后续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