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绩效评析
1.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的积极效果
自从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有近4年的时间了,从效果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①增发国债,拉动投资,抑制了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势头,稳定了经济增长
1997年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度下滑,从1997年出口增长21%下降到1998年的0.6%;同时受多年来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所积淀的大量商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导致了国内投资不足、消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国民经济全面下滑,GDP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据统计,过去3年中央实施扩大内需、积极财政的方针,累计发行国债11206亿元,“九五”期间债务收入占GDP比重的4.0%,虽高出“八五”期间1.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债务风险指标。过去3年全国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7586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3985亿元,占全部基建投资总额的10.6%。这些措施使得经济稳定在一定增长区间。据初步测算,通过增发国债,拉动投资所带来GDP增长,1998年为1.5%,1999年为2%,2000年为1.7%,2000年GDP增长8%;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进出口总额47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额2492亿美元,增长27.8%,实现顺差241亿美元;物价也逐步回升,由1998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0.6%。以上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一个U型的底部——稳中趋升的转折区。
②积极支持国企脱困,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国家稳定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目前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尤其是近3年攻坚脱困成了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目标。为此,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改善国企发展的外部环境,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提高了国企部分重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严厉打击走私贩私,积极实施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治理向企业乱收费、私摊派和乱罚款,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转股,加大国债技改贴息和破产兼并的力度。1999年将增发国债资金中的90亿元用于技改贷款贴息,据测算,仅此一项就带动和引导非政府部门投资1800亿元的技改投资,同时又停征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纺织行业也提前一年完成了压锭1000万、分流120万员工的目标。1999年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9.5亿元,结束了长达6年的亏损,2000年全行业盈利29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7亿元。而财政为了解决好2100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施了“三条保障线”。为支持各地作好“两个确保”,中央财政又补助地方资金800多亿元,使得3年来1400多万下岗职工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此同时,中央还采取其他积极财政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例如过去3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累计支出1090亿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累计支出553亿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累计支出1065亿元,三者合计2627.6亿元,这些财政经费支出又带动和刺激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仅过去2年全国城镇受益人口高达8400万人。实践证明,没有利益补偿机制,没有国家财政分摊改革的成本,中国社会就难以稳定,中国内需就难以扩大。
③加强了经济总量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了“两个转变”
自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通过探索使用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加大了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了“两个转变”的进程。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体系的投入,进一步减量优种,从而扩大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通过防止新的重复建设和已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死灰复燃,加大关闭(停)“五小”(即“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和“小钢铁”的总称)企业工作力度;通过债转股、减员增效等措施减轻了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负担,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3年扭亏脱困的目标,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重组以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成功上市,基本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能够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竞争了。同时经过“三改一加强”也大大地促进了国有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加快了缩小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使得国有资本渐次退出竞争性领域,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怎么写,农村调研报告,报告总结计划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