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截至11月3日统计,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成员3694个。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泸州老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3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益加强。如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在龙马潭区金龙乡发展有机高粱基地,按照高于市场收购价50%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有机高粱,使种植有机高粱的农民亩平增收超过1000元。三是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组织实施优质甜橙、荔枝标准化生产12万亩;古蔺县500亩“蔺春牌”牛皮茶系列、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申报的2.68万亩有机原粮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查评估,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古蔺县10万亩小麦获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古蔺县绿色食品基地申报、认证,在古蔺县实施小麦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5万亩。四是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优质稻产业带、优质甜橙产业带、优质荔枝、龙眼、青果产业带、蔬菜菜篮子基地、加工蔬菜基地、外销蔬菜基地初步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10.5%。流转农户占承包农户的7.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一是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省上每户补助3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300元,区县配套200元,每户补助达到800元,江阳区补助达到1000元,经济较好的乡镇也配套补助不等的资金,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建池农户的积极性。启动了建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个区县今年至少建立10个村级服务网点要求,采取以区县协会+乡镇分会+村级网点和区县物管总站+乡镇分站+重点村级网站的形式,物管费采取政府部门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稳定物管队伍。由沼气生产工为基本队伍,组建沼气建后服务企业,开展建后服务。其中,纳溪区、叙永县和合江县区县级服务企业已经组建,大部分乡镇已经完成“骨架”的搭建,逐步开始进入正常运行,收到显著成效。市政府安排出专项经费11万元,对已经建立起服务网点的区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物管站,鼓励企业参与到建后管理工作中。二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甜橙、荔枝、龙眼、茶叶、高粱等重点产业,按照“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年初提出建设10个农业创业园区。现已形成以荔枝为支柱产业的合江农业科技创业园区,完成新发展荔枝5860亩,其中集中连片4060亩,补植连片1800亩,在合江镇完成5160亩,建成7250亩荔枝连片产业带;大桥镇完成700亩,形成1400亩连片规模,并带动了区内甜橙、花卉、真龙柚、梨桃等多种水果的发展,在两大园区高换优质晚熟品种示范1460株,带动农户自发高换6600株,优质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0%。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农民创业园区,面积达1100亩,进住了农民业主23户,每户平均种植面积达50亩,主要以种植早春蔬菜为主,今年,亩产值达6000多元。纳溪区护国镇伏金村茶业创业园区,形成了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000亩,人均2.67亩,茶叶加工厂8个,茶业产值800万元,比上年增收300多万元,其中茶农鲜叶收入600万元。全村人均茶业收入3058元,人均增收1146元。形成了集茶苗繁育、名优茶加工、茶叶种植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伏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富裕村和文明村。龙马潭区魏园生姜产业示范园区等。
——机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9项制度,修订了《农业局工作制度》、《农业局财务管理制度》等14项制度,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精简和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修订了《泸州市农业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等6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泸州市农业局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等12项保密工作制度,圆满地解决了职工购房遗留问题。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行风政风热线”,目标管理,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有新推进,爱卫、双拥、无偿献血、妇女儿童、老龄、群团、维稳、信访、计划生育、计生“三结合”、应急处理等工作有新的进展。顺利通过了文明单位验收和工会职工之家验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