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狠抓劳务促发展。劳务输出是我镇农民群众增收的传统项目,过去主要是上煤矿、金矿等,危险性大,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镇“千百万”工作队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全年任务分配到村,责任到干部,积极在各村成立劳务协会,不断捕捉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签定劳务定单,组织各村富余劳动力适时外出务工。二是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干部通过带资的方式带领农民闯市场,搞劳务。三是邀请县劳动部门进行了两次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技能培训,受训人数达400人次,提高了全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技能和依法维权意识,帮助务工人员从苦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四是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较为准确、客观的劳动力资源状况普查,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为扩大劳务输出奠定软件基础。目前,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已达5500人左右。街坊村、中南村三十几名群众在村劳务协会的组织下,已在西安大明宫参与建材生意,被当地人称为“峦庄建材城”。5月底,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曾亲自到西安看望他们,现场办公,帮助解决资金信贷、家里农活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另外,四家村劳务协会组织100多人赴西安搞货物装载,中南村劳务协会已组织全镇各村200多人远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在服装、电子等正式厂家务工等都是镇“千百万”工程发展劳务产业的亮点。
四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构建了我镇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据统计,今年,全镇示范户人均产业收入达2500元,全镇人均产业收入达1020元。
三、包抓方法逐步创新,干部作风有了新的转变。
镇上把“千百万”工程当作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载体,通过包户带村兴产业,使全镇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较大转变,工作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基本实现了“干部沉下去,群众富起来”的目标。一是把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两示范活动同“千百万”工程结合起来,以开发为导向,把产业发展列入各种项目实施的一项主要内容,把资金捆绑使用,充分整和项目,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中南村工作组将上马石重点村建设与市畜牧局包抓阳坡养猪小区捆为一体,由县扶贫局投入水泥等物资,市畜牧局提供技术支持,使养猪小区在一个月就全部建成。黄柏岔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兴建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强养殖、种药技术培训,推广产业示范技术,在中南建起228亩二花坎埝经济带,20**亩优质核桃园,栽植五味子1500亩,栽植山萸300亩;河口村八岔流域治理工程把林果发展作为综合治理的重要项目,规划建设以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6处1300亩。二是继续实施“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中南村包抓部门扶贫局为帮助群众发展养猪产业,投入物资建设标准化猪圈150多个;西楼村包抓部门统战部为10个养猪示范户送来优质饲料,并现场指导群众养猪达10次;中南村包抓部门市畜牧局先后3次到中南村为群众作技术培训,现场排扰解难,答疑解惑;河口包抓部门县委组织部领导多次到村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并安排干部刘江华长期驻扎农村,引导群众找项目,寻资金,帮助群众搞流域治理,修出境公路。刘江华同志自己出钱1500元帮助河口村建散养鸡场的事迹,被《陕西日报》刊登记载;四家村包抓部门县残联亲自参与市场考察,项目论证,卧羊村包抓部门公安局主要领导先后5次来村指导,并协调资金1.5万元解决两个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和4公里的低压线路改造。镇干部中,汪家沟村工作组长白清银年过半百,仍然带头包抓,几次骑摩托车下乡过程中,由于天雨路滑,摔到了又爬起来;中南村工作组长邓续文长期驻村,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先后组织劳务输出200人;西楼村工作组长李坤菊身患重感冒,但仍然长期驻村;马峡村包村干部杨李为了该村30000多公斤水飞蓟销售,先后与20多名外地客商联系;畜牧站长王伟因病出院不久,为全镇防治禽流感操碎了心,但在4月份的一天夜里2点多,接到四家村养猪大户余新胜的求助电话,仍然不顾疲劳,立刻背着药箱出诊,挽回了余新胜家500多元的经济损失;卧羊村包抓干部刘大兵自己掏钱给群众买水泥并亲自送到示范户家中,他一人就发展养猪大户6户,猪饲养量达120头,使群众感激涕零。
四、努力利用各方合力,为民办实事力度不断加大。
Tag:单位工作总结,单位工作总结范文,单位驾驶员工作总结,报告总结计划 - 单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