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整产业 锐意改革
廉洁自律 躬耕为民
——一记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
20**年七月一日,一个神圣的日子,全国上下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人更显得成熟起来。他们继承了先辈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并付诸于实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村支部书记李栓明便是其中之一。
小白乡**村,全村只有二百三十六人,耕地面积仅有一千余亩。在过去,该村经济落后,种植模式单一,只能使全村在温饱线上徘徊。“尽快使***村富裕起来”成了各届领导班子追求的目标。
一九九七年,三十四岁的李**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当上支部书记的第一天晚上,他就感觉到身兼重任,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自己该怎样办才能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日子。而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找出一条切合**实际情况的好路子。上任的第二天,他就开始认真的调查研究,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红枣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来抓。
依靠科技经营管理
**村从一九八九年开始党支部就号召群众栽植枣树,可却一直是栽树不如种粮的情况,没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李**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请进来,找到低效的原因。于是,他跑农委、科协、林业局,死乞活告,硬是把专家请来了。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专家给找出的效率低的原因是:科技含量低,必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办法才能增产增收。就这样,全村掀起了学习科技的高潮,接受培训成为全村人的热门道。枣树嫁接、整形修剪、矮化密植、病虫害的防治及施肥灌溉等知识成了村民经常交流谈论的话题,村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工夫不负有心人,**村的枣儿以其优异的品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枣树由原来的三千株增至两万株,红枣收入一下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自筹资金完善设施
灌溉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村地处丘陵地区,全村只有两眼井,根本不能满足村民进行生产的正常需要,且正值全村扩大枣树栽植面积,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刻,打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李**和大家说,只要大伙齐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四处奔走,终于在最快的时间内筹集到了资金,在村里又打了两眼井,并配套好一系列设备,同时铺设了三千米的地下管道,完善了全村的水利设施,保证村民的吃住用水,解决了生产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的进行。
积极交流拓宽市场
当全村的种植规模不断的扩大,产品的销售问题也渐渐浮现出来。李**明白,只产鲜枣和只在本地出售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和“两委”班子讨论后,一九九九年,派出专门人员到浙江义乌学习技术,发展红枣的贮藏和深加工。通过对青枣、鲜枣、干枣进行分层次的加工,运用冷藏、保鲜、薰制等办法增加红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报纸上进行积极宣传,提高对当地红枣认识程度,拓宽了红枣的市场,真正实现产—加—销一条龙。
锐意进取大胆创新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占领市场,20**年思想超前的他率先注册了“**”牌红枣。20**年在村边开始新建**枣业有限公司,预计投资五十万元,建成包括办公室、冷库、烘干车间、加工厂房及全套设备。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展订单农业,真正引导村民走上一条快速致富的捷径。另外,他还大胆创新,在自家地里给枣树撑起雨棚,进行“防裂枣”项目的试验,此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已经上报到地区,如果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这个项目的潜力会尽快的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