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做大做强。200x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65家,比上年新增20家,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24家,市级164家。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60个,基本形成每个农业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的新格局。全市53%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畴。通过推进农超对接,200多种优质农产品在全市6家大型超市设立专柜销售,对强化绿色观念、推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围绕改善民生、农村基础设施,以实施“十大行动”为重点,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完成第一批试点小城镇建设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第二批试点镇建设,并开始第三批建设小城镇的遴选工作;全年实现通水泥路建制村19个、建制村主干街道水泥路面硬化230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43万个,累计达11.9万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2万户;完成荒山绿化面积8.9万亩,退耕还果3.7万亩,基本实现当年任务目标;全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1380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校拨付公用经费共计1.55亿元,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42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不低于960元提高到108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600元和16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80%;建设改造农家店600个,市级配送中心基本完成,建成3处县级配送中心、6处乡镇驻地综合超市及提升改造3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总体看,200x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粮食三季度开始进入下降区间,10月粮食总体价格比6月末下降5.3%;猪肉价格从5月中下旬一路向下,10月份比5月末下降24%,牛肉下降3.3%,羊肉下降3.1%,鲜蛋下降4.2%;鲜菜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资料10月份价格略有下降;豆粕、小麦麸、育肥猪配合饲料10月份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上涨18.2%、下降2%。国家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和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折合约100元/亩,而化肥、柴油、耕地种植浇水收割等人力、机械费用成本折合400-500元/亩,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部分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是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突出。突出表现在传统大路产品多,新特名优产品少,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程度低,高附加值、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不能适应省会城市消费增长的需求。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加工环节薄弱。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三是农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受自然、市场制约较大。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户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仍较突出,优先解决土地指标等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还有待完善,综合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同时动物疫病、外来生物入侵形势不容乐观。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也面临严峻挑战。受气侯异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过去危害较小的病虫害,像灰飞虱、作物线虫病、玉米粗缩病等呈现逐年扩大趋势,但目前防治技术还没有过关,防治成本高,并且费时费力,农民防治难度较大。“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农产品质量信誉和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农业被“边缘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从事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一些农业主产区青壮年农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大多已进城就业,而日常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约占7成左右),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仅会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实现和农村社会发展。
五是从建设新农村角度,由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导致工业反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尤其是道路、水、电、生态建设方面,以及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等建设相对落后,许多水利工程老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重。由于县乡资金配套压力大,部分工程进展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