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拟题目,缺乏新意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写作。很多学生误把话题当作题目,或者有意将话题直接照搬过来做为文题,以为这样“保险”、“稳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从一开始就走向平庸。也有的学生虽不照搬话题,但却存在较大随意性。或简而不明,或冗长罗嗦,或生造短语。如《书之利》、《书的存在与否》《谈谈书的好处和坏处》这些题目,就不够精彩。
四、思路狭窄,题材单一。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或叫“引导语”、“启发语”“强调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进入发散、求异思维的境界。然而,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生活阅历的不广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作文时却未出现想象中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人景象,反而暴露出文章的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走一条路,个别不愿“走”而想“飞”的同学,飞不多远便也停歇下来。如“帮助”这个话题,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一看到“帮助”,就很快联想到并选取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司空见惯的“帮助”,诸如:“下雨帮收稻谷”“生病帮助补课”“自行车坏了帮助修理”等,有时甚至在一叠试卷中就有近十篇题材雷同,令人哭笑不得。难道真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喜新厌旧”也是作文评卷人的共性,试想,这样大同小异的作文又怎能得到高分呢?
针对以上常见的四方面问题,我在平时写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宽思路训练
要求学生拿到话题后,先认真解读“提示语”和具体要求,抓住谈话{即写作}的中心,不能无视这些提示语和具体要求,从而造成不合题意及其他不合要求的失误。之后还要针对话题做全方位思考,多层面、多角度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在思维的天空中遨游,“思接千载,视通八极”,从而尽可能使思路洞开,文思泉涌。随着思路的打开,相应的写作素材就会纷至沓来,它们与写作思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这样的训练,一般分两步走:
1、 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即为话题为中心,思维向四周辐射状发散。这种思维方式就象自行车轮,许多辐条(思路)以车轴(文题)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具体操作是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管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与话题有关的思路,就用简短的话将它写在纸上,一直到把当时所想的意思全都记下来为止。
如以“书”为话题,可以作如下的发散思维:
① 有关书的种类
如:教科书、工具书、小说书、漫画书、竹简,羊皮书,光盘,好书、坏书……
② 有关书的活动
如:读书、抄书、买书、藏书、整理书、捐赠书,偷书,卖书,逛书店,泡书吧,做书签,网上购书,做读书笔记……
③ 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用时方恨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 有关书的故事、典故
如:焚书坑儒、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⑤ 有关书的名词
新华书店、旧书摊、图书馆、三味书屋、书房、藏书票……
⑥ 有关书的当今热点现象
名人出书、签名售书、少年作家纷纷出书、美女作家、图书超市……
还可以做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为下一步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定向聚焦
这里说的定向聚焦,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在众多的思路中,选择一条最佳思路,然后在再集中思维,进行选材、构思。选择最佳思路标准有3条:求新、求深、求优。求新:即选求富有时代气息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思路,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求深:即选求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潮流的思路;求优:即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最有话可讲的素材进行定向选择。例如,某一同学在做“书”这个话题的发散思维时,联想到了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这个思路就可以说达到了“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这位同学又以自己十几年的人生为书,选取了记忆中最深刻的三页——三件事,一页一页翻过,让读者读到了小作者家庭的温馨,亲情与困难时的彼此支撑。从这个角度说,又达到了“求深”和“求优”的标准,给人以不落俗套,耳目一新之感。
二.紧扣话题,精心拟题
如前所述,拟题不能照搬话题,也要尽量避免平庸。虽然在作文评分中没有单独的关于拟题方面的标准,但一个新颖、简洁,含义丰富,有个性有才情的好题,一定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定程度上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如何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文体拟题,一般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拟题要求。如议论文,往往以论题或论点作为题目,或以《小议……》《我看……》《谈……》等形式为题;而记叙文,可记